论天人之际(精)

作者简介:
  余英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师从钱穆先生、杨联陞先生。台北中研院院士。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无数。2006年获得有“人文学科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KlugePrize)。  
内容简介:
  余英时先生是旅居海外的著名华人学者,克鲁格奖和唐奖两大奖项得主。《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是余先生*的重要著作。   《论天人之际》是探讨中国思想起源问题的一部专题研究著作。余英时先生借用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突破”概念,在与西方文化的对照之下,通过比较文化史的路径,以凸显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轴心突破”指世界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大跃动,后导致系统性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的正式发端。余英时先生将“轴心突破”说用在先秦诸子的起源问题上,试将中国轴心突破的展开历程,置放于比较文化史的脉络之中,加以系统的叙述。   本书的一大纲领在于断定三代的礼乐传统(也可简称“礼”)为中国轴心突破提供了直接的历史文化背景。先秦思想家如儒、墨、道三家的创始人都自礼乐传统中来,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状态则同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因此他们不但各自提出如何更新这一传统的构想,并且以此为始点而发展出互不相同的系统学说。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展现,也是中国哲学性思维的全面而有系统的发展。   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经历了轴心突破的古文明后出现一个超越的精神领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诸子的系统性思维取代了巫的地位,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主流,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一个显著的特色。然而这一取代的历史过程是十分复杂和曲折的,本书的系统阐述让这一脉络清晰生动。  

当当价:¥40.00

定价:¥58.00

为您节省:¥18(6.9折)

已售完

余英时访谈录(精)

作者简介:
他是在乡下长大的孩子。他是永远漂泊的游子。他是钱穆弟子,但从不认为自己是新儒家三代。他是史学家,才学纵横,于中外古今人文学科均有学养和独特见解,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术观点。通古今之变、知识分子问题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他是教育家,常“将金针度与人”。访谈录中不但真切地表明了余英时的学问气概,更透露了他的治学门径,可供学子观摩。也许我们该庆幸,在大师逐渐凋零的年代,至少我们还有余英时。余英时,钱穆弟子,安徽潜山人。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现居美国。 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克鲁格奖”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对人文学科有创见的学者。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余英时获奖时,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盛赞他学识非常渊博,而他在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所作的研究,以及对人性所作的广泛深入探索,其影响已跨越许多学科和时空领域。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著有《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方以智晚节考》《朱熹的历史世界》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采访人陈致: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内容简介:
  精彩深入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访谈录中袒露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华文化研究的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访谈真切地反映了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养成脉络,包括他对钱锺书、钱穆、陈垣、陈独秀等人的评价都涵括在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察中。  《余英时访谈录》是由陈致应《明报月刊》《国学新视野》和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之约对余英时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本书以余先生的《我走过的路》为序、刘梦溪先生为余先生做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为附录,丰富读者对余英时先生的认识。

当当价:¥24.00

定价:¥32.00

为您节省:¥8(7.5折)

电子书价:¥28.80

已售完

名家著作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