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文社科联合书单TOP10

汗青堂丛书009·海洋与文明

作者简介:
林肯·佩恩(Lincoln Paine),美国著名海洋史学者,供职于著名的缅因州海事博物馆,已出版专著5部(其中3部曾获奖),发表论文、书评等百余篇,现居波特兰。2009年至2012年间,担任南缅因大学奥舍地图图书馆诺曼·H. 摩斯远洋客轮收藏展的客席策展人与档案管理员,自2006年起,担任莱顿大学国际欧洲扩张与全球关系史研究杂志《行程》(Itinerario)的主编。   译者简介 陈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罗燚英,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抢购价:¥64.00

定价:¥128.00

为您节省:¥64(5折)

电子书价:¥34.99

加入购物车

汗青堂丛书008·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喜仁龙(Osvald Sirén,1879—1966) 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18年到日本讲学,并于1920—1921年旅居中国,开始密切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1956年获得届查尔斯·朗·弗利尔奖章。日本《岩波西洋人名词典·增补版》(1981)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中国绘画研究的集大成者。 译者简介 邓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研究生,参与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城市形态研究小组,从事城市形态与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抢购价:¥66.90

定价:¥99.80

为您节省:¥32.9(6.7折)

电子书价:¥19.99

加入购物车

当代政治学十讲

作者简介:
阎小骏,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现任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2012年荣获全球中国研究权威学术期刊、英国《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年度*原创性论文奖。同年入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首届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他多年从事政治学教学工作,曾于2007年获哈佛大学优秀教学奖,2013年获香港大学杰出教学奖。其中文专著《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荣膺《亚洲周刊》2015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小说类)。
内容简介:
本书指出,21世纪政治科学尤其关注规则问题,即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人们如何在政治系统和政治生活中互动,公共事务须按照什么规则来运行等严肃问题。在“政权”和“治理”这两项根本议题下,政治科学正在研究这些关乎国家与社会管治*根本层面的问题。

当当价:¥27.30

定价:¥39.00

为您节省:¥11.7(7折)

加入购物车

孤灯下的记忆

作者简介:
赵絪,1946年生于陕西蔡家坡,成长并定居于甘肃兰州。其父是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文字曾发表在多家报刊上,受到广泛关注;同时是一名书画家。  
内容简介:
《孤灯下的记忆》作者赵絪,是讲中国通史可比肩钱穆的历史学家赵俪生的女儿,她在书中鲜活地记录了一批父辈学者的独特风采和多舛命运。例如赵俪生与王瑶一生既是对手又是老友,不断较劲又彼此珍惜;赵俪生与其天才般的挚友童书业,两人之间一场无言的泣别竟成永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明镇夫妇,一个天真无邪,一个优雅端庄;钱伟长夫人孔祥瑛女士朴实大方,举止得体,影响她的后人亦是谦和朴素,平易亲切。 作者还记录了自己家庭中几经磨难,但每个成员皆能坦然应对的往事;记录了一批知识青年的群像。她的书写,为一个时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标本”;她的文字朴实、从容,却又让人意犹未尽。

抢购价:¥27.30

定价:¥48.00

为您节省:¥20.7(5.7折)

加入购物车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作者简介:
休·昂纳(Hugh Honour):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1927年9月26日生于英格兰南部苏塞克斯郡海岸城镇伊斯特本,毕业于剑桥大学圣凯萨琳学院(St Catherine's College)。他与自己的终生合作伙伴约翰·弗莱明(John Fleming)合著的《世界艺术史》(A World History of Art, 1982)早已为许多中国读者所熟悉,该书以人类的文明发展为纵轴阐述艺术史的演变,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资料*、阐述为完整的艺术史通史。 1972年,休·昂纳被推选为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
内容简介:
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们、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中国风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这场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  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和艺术家的敏感梳理了西方文化中中国风的兴起、兴盛及其衰落、流变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诚如作者所言,在19世纪以前的大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神州并非真实的场景,而仅仅是一个幻境;虽然不乏中国元素,但像哥特风一样,中国风归根结底仍是一种欧洲风格,它表明的是欧洲人对一个在距离上遥远、心理上神秘的古老国度的理想化的认识和理解,而非某些汉学家所言,仅仅是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恢弘的气势、严谨的考察和细腻的分析使其成为西方为数众多的中国风相关著述中的经典之作,至今无出其右。

当当价:¥68.20

定价:¥99.00

为您节省:¥30.8(6.9折)

已售完

光与热:新一代媒体人不可不知的新闻法则

作者简介:
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美国新闻界传奇记者、主持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几乎获得了一位电视新闻记者所能获得的全部奖项,包括21次艾美奖、3次皮博迪奖。他是CBS王牌新闻节目《60分钟》的创始人,之后担任该节目的主持人长达近40年之久,曾经采访过全球无数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各界名流,以其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而著称。 贝丝·诺伯尔(Beth Knobel),美国福特汉姆大学新闻学教授,有二十余年的记者、制片人职业生涯,曾连续7年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莫斯科分部的总编。
内容简介:
本书由新闻界教父级人物、21次艾美奖得主迈克·华莱士,福特汉姆大学新闻学教授贝丝·诺伯尔倾力合作写成。通过华莱士及其他CBS著名记者的亲身经历,包括对克林顿、叶利钦、普京、阿拉法特等一众名人的采访故事,探讨了能够揭示真相而富有激情的新闻是如何产生的。内容涉及怎样寻找选题、准备采访,直至写出好文章;怎样看待新闻的客观性、伦理以及新闻业的未来。

当当价:¥26.80

定价:¥39.00

为您节省:¥12.2(6.9折)

加入购物车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作者简介:
约翰·R. 麦克尼尔 (John R. McNeill,1954- ),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致力于环境史研究,曾出任美国环境史学会主席、美国历史学会副会长。著有《阳光下的新鲜事:20世纪环境史》《蚊子帝国:1620—1914年大加勒比海地区的生态和战争》。  威廉·H. 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之后全球史研究的“关键奠基人”。曾获“伊拉斯谟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史先驱奖”等多项殊荣。一生著作等身,代表作有《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世界史》《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等。
内容简介: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以*为简洁、明晰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全书以“网络”这一概念涵括人类文明由远古演化至今的脉络及其特征,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生长的关键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从远古祖先松散、零碎的交往网络,到早期农业社会的地方性网络,到电子时代的全球网络,交往网络的演变发展,也正是人类文明成熟发展的过程。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原名《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作者从“网络”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俯瞰世界历史,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在整个地球生命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走向。

抢购价:¥40.00

定价:¥80.00

为您节省:¥40(5折)

加入购物车

海外中国研究·东方之旅:1579—1724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

作者简介:
柏理安(Liam  Matthew Brockey),2005年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现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目前研究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16世纪下半叶里斯本城市的宗教生活,一是近代初期葡萄牙海外帝国的研究,包括在远东的传教管理等。此书于2007年在美国出版,获得许多图书奖项,主要有Phi Alpha Theta Best First Book Award (2007) 和John Gilmary Shea Prize (2007)。
内容简介:
这是世界历史*伟大的交汇之一: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传教士在近代首次直面中国文化。柏理安探索了这一“东方之旅”,他重新回溯了从葡萄牙航行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走过的道路。这些传教士们相信,仅仅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神的帮助,他们就能将中国人变成基督徒。此书以将耶稣会传教士视为文化使者的视角,展示了这些欧洲传教士当初是如何付出极大的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思想,从而将罗马天主教翻译到中国文化的框架之中并*终俘获基督徒的。     这部关于自1579年到基督教被禁止的1724年间耶稣会传教活动的叙事史,也是首先使用在里斯本和罗马发现的大量相关文献的一部作品。这个故事跨越几个大陆并穿越几个世纪,揭示出真正的东西方早期碰撞中政治、文化、科学、语言学及宗教因素交织的复杂性。

当当价:¥60.00

定价:¥76.00

为您节省:¥16(7.9折)

已售完

街头的狂欢:一部看透人类本性的犀利之作

作者简介:
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美国畅销书作家。 1941年生,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女性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专栏作家,作品常出现在《哈泼》《国家》《新共和》等重要刊物中。 她出身底层,父亲是矿工,前夫是卡车司机,因此特别关注美国底层社会的生活。至今已出版21本著作,代表作有《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品《M型社会白领的新试炼》《街头的狂欢》《我在底层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等。
内容简介:
《街头的狂欢》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继《我在底层的生活》后全新力作,揭开你我内心*深的渴望――凑热闹!这是一部可以让人开怀大笑的书,在这个拥挤的星球,我们需要更多无意义的活动,去体会我们存在当下的奇迹,并且好好庆祝一番。芭芭拉·艾伦瑞克的著作并不是单纯的学术书籍,从来都是和现实紧密相连的忠告和宣言,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找到乐趣,毕竟我们都急切地盼望着可以经历一场放纵的快乐。我们生为社会性动物,天生便懂得分享喜悦,只要能尽情发挥,世界和平绝非空想。

当当价:¥29.80

定价:¥49.80

为您节省:¥20(6折)

已售完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