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家,上海网络作协会员。1990年出生,长于沪上。处女作《海豚湾深深深恋》面世后,被称为新生代的小文艺新宠,代表作品《桃夭》、《一晴方觉夏已深》,短篇作品散见于漫友旗下杂志《女朋友》等。
卡勒德·胡赛尼是我阅读战争苦难题材小说的敲门人和引路人,他有非常漂亮的文字功底和非常娴熟的写作技巧,我一直笃定他是个写作的天才。
它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中英对译的哲学散文,除了欣赏纪伯伦对世界独到的理解之外,这本书也让我惊叹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各自美丽,更令我在中英来回切换间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完《白夜行》,就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创作不仅需要到位的纵向延伸,同样也需要不断拓宽的横向结构。可以说,这一点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后来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会在保证纵向挖掘的同时,也提醒自己注意拓宽故事的横向架构。
我在高二、高三的时候,一有空就会翻这本书,起初没有多大想法,单纯觉得可以静心。直到高考语文做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文言文都自动翻成了现代汉语,而且要填空选择的时候,正确答案就像黑体字一样自动浮现了出来。所以说,有一种积累虽然漫长,但这些知识最终都会转化成你非常强大的内在力量。
我觉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书架上都应该给这本书留一个位置。
孤独是人生永恒的命题,我们都会消亡,孤独却能永生——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孤独”?我和你,我们都必须要学会练习孤独,并最终接受孤独。
“责任”一词才是文明追求最不负责任的一种绑架。故事主人公他的逃离,他的追寻,他的解放,他的每一分钟的生命姿态,都让我血液深处的那种渴望开始燃烧。我真的很想像他一样,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
年轻人,早一点接触佛学和佛理,就跟早一点去亲身感受西藏一样,是一件好事。我没有身临其境到过西藏,我只在幻想里见过色达的红房子。也许是这样的遗憾和缺失,才令我更加想要收藏这本书。
我第一次接触格非老师的作品是《迷舟》,也是那时才知道“叙事空缺”这个标签。这个标签其实挺难的,要有非常凝练的文字和非常巧妙的结构,才能在简洁的观感里同时保留辽阔的留白空间。格非老师作品里的乡村,都有非常柔软的记忆色彩,温柔宛然,令人向往。《望春风》出版的时候他说他要和乡村诀别,对于我而言,何时才能真真正正地“走近”乡村也是未知。好的作品就是可以一面让我慨叹佩服,一面督促我不断进步。
非常生猛酷烈的一本小说集,我只敢读一遍。孙频的才气和笔力完全不像80后的作家,太老练太深刻了。她的笔锋非常的凛冽刺骨,可是当你合上书本,静默片刻,你又能感受到刺骨的冰层在一点一点碎裂,然后你就看到了冰面之下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