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异类”的文学之路

作者简介: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2年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2014年及2015年连续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   主要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白求恩的孩子们》(台湾版)、《一个影子的告别》(台湾版)、《空巢》(201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及《南方都市报》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流动的房间》(2013  
内容简介:
  薛忆沩将其写作生涯中应邀所写的各类访谈文字,重新梳理,以未删节、未编辑的“原汁原味”的薛忆沩风格,呈现在这部全新的随笔集中。 包括多篇颇具影响的访谈,如《面对卑微的生命》、《写作是*艰难的人生冒险》、《文学永远只有一个方向》等。

当当价:¥31.40

定价:¥39.80

为您节省:¥8.4(7.9折)

加入购物车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作者:王威

“我将近三十年独立于主流和正统的文学道路是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薛忆沩在他刚刚出版的访谈作品集序言中这样写道。这“三十年”当然是无法更改的人生经历,用“三十年”走过的“从没有人走过的路”当然足以贴上“宿命”的标签,但是,在整理这部访谈作品集的时候,薛忆沩对自己这宿命的“三十年”还是产生了无数的疑问:“为什么要如此孤独?为什么要如此抗争?为什么要如此殚精竭虑?为什么要如此含辛茹苦?……”很显然,“异类”的文学之路是一条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同时也就充满了故事的人生道路。


这是我们眼前这本书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薛忆沩对话薛忆沩》由三十一篇访谈“作品”构成。薛忆沩一直坚称这些访谈是自己的“作品”,因为其中的回答部分都是由他自己“写成”的,与他其余作品的创作过程没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作品”的问题部分也大都经过了薛忆沩本人的润色和处理,与回答部分形成了有机的联系。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更像是生动的“对话”,而不是生硬的应答。


以“‘异类’的文学之路”为副标题可以说是提纲挈领,因为这部作品集中的每一篇“对话”都会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学界“最迷人的异类”的特别之处,而全部的“对话”更是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段由这些特别之处连接而成的特别的人生。偶然和必然两股势力在这里剧烈冲突,让我们经常很难决定应该将其中的“成功”归结为个人的奋斗还是命运的恩赐。


与深圳的关系显然是这文学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薛忆沩对话薛忆沩》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发表于深圳的媒体,包括首发于1999年第18期《万科周刊》的开篇之作以及发表于2002年1月最后一期《深圳周刊》上的《面对卑微的生命》。《面对卑微的生命》是整个访谈作品集中最长的作品。在这里,薛忆沩第一次以写作者的身份剖析和反省自己的人生。它忧郁的基调为理解薛忆沩随后十多年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收集在这本书中的《<空巢>:八十年历史的‘心传’》等少量作品以前没有发表过。而大多数已经发表过的作品在首发的时候都经历过程度不一的删节。这也是这本书存在的理由之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薛忆沩访谈作品的足本。同时,它还是这些作品的升级版。为了保持“对话”的纯净与清晰,薛忆沩在编辑的过程中对全部的作品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这些访谈作品中有不少的“名篇”,如前面提到过的《面对卑微的生命》以及《“文学永远都只有一个方向”》和《“写作是最艰难的人生冒险”》等。在这些作品中,薛忆沩通过个人命运中的特殊事件来探讨社会和历史的典型问题,这与他虚构作品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整理好这些访谈作品,薛忆沩也为自己那无数的疑问找到了答案。这答案就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三十年”过去了,这位视文学为宗教的写作者仍然行走在朝圣的路上。


在不久前发表的《我的文学之约》一文中,薛忆沩写道:“与文学定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贫穷、寂寞、绝望、羞辱和疯狂定约。”他显然非常清楚与“文学定约”是他无法选择的宿命。但是他坚信,如果他能够选择,他仍然会选择“悲天悯人的文学”。读完《薛忆沩对话薛忆沩》,我们会知道这绝不仅仅是豪言壮语。“为了梦中的橄榄树”,这位虔诚的写作者一定会在“异类”的文学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