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社会

作者简介: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1970-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公众文化》编辑。他的部著作《热浪》获得了七项文学和学术奖项,并被《芝加哥论坛报》誉为“*著作”。他的调查研究被《纽约客》转载,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转播,他的文章则刊登于《纽约时报杂志》《滚石》和《美国生活》。
内容简介: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占比重。在本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向人们证实,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以他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甚至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郊区独栋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克里南伯格专业地分析了这些独居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根据针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克里南伯格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克里南伯格在本书中,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统计数据、手资料,以及对于独居人士的生动刻画,颠覆了人们对于单身的传统认知,并为改变着美国的单身社会这一形式,给出了结论性的评价: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当当价:¥24.00

定价:¥32.00

为您节省:¥8(7.5折)

已售完

“独乐乐”与“众乐乐”的悖论

原载:深圳商报 作者:瘦竹

关于独居生活,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希望实现的最终目标不过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贤的理想,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但这个理想能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独居生活研究专著《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中文本书名译为《单身社会》,有人对这个书名不满将其译为《独居:一个日益兴起并广受欢迎的生活方式》,我个人觉得后者的翻译才更为贴切,也与书中内容更为相符,虽然单身和独居有许多重叠之处,但意义毕竟不尽相同。


按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定义,“独居”其实含义丰富,大概可以分为三类:1.成年未婚独居人士;2.结婚离异后的独居人士;3.老年有(无)子女独居人士。只有弄清了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关于“独居”的定义,才能理解“独居”发展的成因、所能享受的好处、所会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案。


从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列举的统计数据和案例可以看出,独居人口的迅猛增长从国家层面来讲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程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正相关,从个人层面讲与个人的经济收入、健康程度等正相关,欲成为“独居人士”需满足许多客观的条件,并非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


其实“独身”(包括独居)现象并非从今日始而是古已有之,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著名的隐士,他们是彻底的独居主义者,而在西方的历史上独身者中不乏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对人类历史有深刻影响的名人,像柏拉图、贝多芬、尼釆、恩格斯等都是独身人士,而他们之所以甘愿选择孤独的生活,《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给出了某种答案:“对话丰富人们的彼此理解,但孤独才是天才的学校,孤独也是不同的作品重新聚集在艺术家手中的方式。”在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所列举的“独身”案例中我感觉他有些逻辑混乱,那些为了追求精神生活而自然选择清贫、寂寞的独居者与那些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种种便利与好处的独居者并不是一回事,虽然他们不免有交叉之处。


独身(独居)现象之所以在近现代才呈星火燎原之势,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将其归因为城市化的迅猛发展、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城市的胜利”。


还有什么人士比独居人士更可以无拘无束地享受这些城市生活的盛宴呢?城市的胜利为独身(独居)生活创造了客观条件,自然加速了独居趋势的突飞猛进,但人们之所以对独身(独居)生活趋之若鹜还得去人的内部、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在我看来,人类天生喜欢过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这种随心所欲的生活的好处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如此清晰地表述道:


“独居生活有助于人们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利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独居生活使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独居生活将人们从家庭及婚姻伴侣的需求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令人们可以更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


在《单身社会》中,所有那些“独居生活”赞美者同时身体力行者都最少满足两个条件,即收入足以支撑“独居生活”、身体健康足以独立生活,但在独居者中不乏被“独居”,比如失去生活能力的贫病者、孤寡老人,他们既然不能享受独居生活的好处,自然不会对其大唱赞歌。


针对“独居生活”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提出了一系到的解决方案,包括改变住房条件、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丰富独居人士的精神等,这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合理的规划以及个人、社会、国家的齐心协力。


有一个很重要而又致命的问题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并未考虑,那就是他没有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独居生活”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称“独居生活”是低碳的、环保的,那是他从经济发达、人口并不众多的国家得出的结论,如果像中国、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并不发达而资源有限的国家,如果欲独居者都过上了欧美独居者的生活,它还是低碳、环保的吗?2011年一个研究机构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如果地球上所有的人过上了美国人那样的生活,那么一个地球远远不够,人类最少需要四个地球,那么如果全球独居人口占比达到美国那样的水平,整个人类又需要几个地球呢?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关于独居生活,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希望实现的最终目标不过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贤的理想,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但这个理想能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虽然称独居者更热心公益,但从他所说的独居生活的好处看,独居者更想“独乐乐”而不是“众乐乐”,为了“独乐乐”自己的孩子、家人在他们看来都是“累赘”,又怎么能指望他们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