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能生活: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讲座教授”,欧盟国际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委,清华大学伦理和宗教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客座研究员,浙江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天下体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无立场方法论重新分析了幸福和公正问题,试图重建一种综合中西理论优势的当代美德伦理学,其中关于幸福的两条原则,自成目的和他人礼物,典型地表达了作者在美德伦理学上的当代推进。

当当价:¥29.80

定价:¥37.00

为您节省:¥7.2(8.1折)

电子书价:¥22.20

已售完

“可能生活”为何这般美好

原载《晶报》2015年5月10日 文/陈辉

“如果生活本身没有意义,那么就不可能想象别的有意义的事情。”翻开《论可能的生活》,仍能回想起第一次阅读它时的激动,不知不觉间,20年匆匆逝去。


赵汀阳感动读者之处在于三点:首先,专业味道浓厚的思辨方式;其二,契合了当时读者自我神化的阅读需求;其三,笔下有大量“金句”。


《论可能生活》当日的火爆,离不开上世纪90年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因启蒙退潮,一代人内心普遍出现空白,在赵汀阳之前,很少有作者能将伦理学写得这般明白如话,通过一番丝丝入扣的推理,使我们获得了检讨生活的新视角。


这或者就是哲思的无奈吧?它努力在逃避着被消费,可人们接受它,却往往是因为消费的理由。


盘点一下,《论可能生活》至少满足了这样几种心理需要:它设定了一个永恒,并告诉我们可以到达它,这使日常的苦痛成了“暂时”,从而稀释烦恼;它批判了“庸俗”的生活方式,给我们以高人一等的幻觉;它鼓励我们只要思想对了头,就能拥有幸福,为继续前行制造了借口;它反复论证现实性太低档,这让我们明白,自己混不开,皆因自己太高尚、太超脱了;它还阐述了“无立场的思想方法”,给了我们“见左批右、见右批左”的思想武器……


现实粉碎了曾经的好梦,所以我们惶惶不可终日,而从《论可能生活》中,我们发现,“永恒”还有一种更方便的言说方式,即“幸福”。这“幸福”,不是快乐,不是欲望满足,不是利益。它来自尘世,却高于尘世,我们注定无法把握它,甚至不能以它为目的,因为只有“自成目的”的行动才能给人带来幸福。


为达成这种超然的幸福,赵汀阳引入“可能生活”的概念。“可能生活”应从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的概念转化而来,意即在现实人生之外,我们还有无数种可能人生,而可能空间越大,生活便越丰富,幸福亦越多。


这大大提升了《论可能生活》一书的解释力,因为避免了将幸福具体化,而是模糊为“可能性”,这就避免了这样的反诘:真有幸福吗?为何我们常常感受不到?


人向往幸福,原本是因为它贴近感性经验,所以我们同意“活着就是为了幸福”,而《论可能生活》的妙处是以此入手,却将其抽象为超越快感、欲望的概念,从而完成了哲学化,这就打通了思辨与世俗的区隔。也许,赵汀阳真正想说的是自由、公正、创造性、无立场等,可戴上了“幸福”的手套,一切便生动了起来。


这种思想方法是有价值的,因为失去形而上的约束,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现实中,并因缺乏更高的追求而走向腐败。正如英国传教士施美夫所说,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辉煌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但最终前者被腐化成一套僵死的礼仪制度,后者则被腐化成不折不扣的迷信。


牛马不知自己辛苦,猪猡不知自己肮脏,因为它们没有跳出环境去审视自己的能力,所以苦难就成了“必须”,一旦失去,反而感到恐慌。生而为人,我们拥有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天赋,但不能认为,这种天赋将无往不胜,事实上它也可能被长期蒙蔽。这就是为什么鲁迅会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沉痛的反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但是在形而上的甘美中,也有风险,毕竟它是用思辨堆砌起来的大厦,在它的诱惑下,我们往往丧失现实感。不能因为形而上的批判与启迪功能,就认为“应该”才是真实的,它比“实际”更高一等,事实是:任何一种应该,都有可能是不应该的,失去现实约束,形而上也会走向腐败,变成玄学。


在《论可能生活》的修订版中,赵汀阳加入了《两种罪行和闭着一只眼的伦理学》《法律的道德余地》《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等论文,正是这些“修订”,引来了种种争议。


比如在讨论死刑时,本书认为要惩恶,死刑已不够分量,应该让罪犯没有娱乐、不能结婚、不能探亲、吃不到美食,从而最大化地惩罚他……一边高谈阔论高等幸福,一边积极参与“人间地狱”的设计,这折射出纯思辨的残酷和反人道的一面。


再比如,书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即“预付人权”,认为“一个人获得并接受了预付人权就意味着承诺了做人的责任”,可问题在于:那些尽不到这个责任的人,难道也就自动丧失了获得全部人权?


当然,一本书好书的价值就在于,不仅能让你频频说“是”,还能引你说“不”,每一次反复,都使阅读者的智慧得到提升。难忘《论可能生活》,恰恰是因为它提供了足够的反复犹豫的空间,这滋养了精神的成长。


尘世迷茫,我们需要永恒的烛照,但就算是已沐浴在永恒的光芒中吧,我们仍需警惕,仍需充满怀疑。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