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力量

作者简介:
      《艺术的力量》作者西蒙·沙马是位睿智严谨的学者,曾执教剑桥、牛津、哈佛等名校,现在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系,主攻17世纪荷兰艺术、18世纪法国的绘画与政治、16-21世纪英国视觉艺术等方向。他的研究不限于艺术史,同时还涉及欧洲史、文化史等方面,尤其擅长将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部精神世界与外部的社会文化变迁加以联系,相互阐释。不仅如此,他也是讲故事的行家、深受大众喜爱的电视明星,他与BBC合作的《英国史》一度改写纪录片的收视率纪录,据说甚至击败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剧集《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  
内容简介:
  《艺术的力量》揭开西方艺术史的光辉一页,深入了解艺术家的故事,感受艺术中独特而又震撼的力量。BBC年度巨献《艺术的力量》(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荣获“国际艾美奖艺术节目”、“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摄影”(纪录片类)等多项。同时出版了《艺术的力量》图书。该系列结合了戏剧化的重塑、壮观的摄影技术以及西蒙·沙玛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叙事,将带领观众回到八件伟大的艺术品诞生的重要历史时刻,重现伦勃朗、凡高、毕加索等八位著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  八位艺术大师拥有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本书将全面剖析艺术大师们鲜为人知、扣人心弦的故事。回到危险又以救世主自居的罗马、富裕如暴发户般的阿姆斯特丹、偏执狂般而又富有革命性的巴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在富足和正义的表象下令人窒息的英格兰、普罗旺斯的精神病院和妓院、西班牙内战时的大屠杀,以及20世纪50年代同时陷入冷战的神经过敏与曼哈顿浮华的纽约。在每一个地方,伟大的艺术家都会被逼入困境,而面对危机时,他们又一次获得了挫败他们的对手、敌人和反对者的机会……  《艺术的力量》促使我们踏上一段大开眼界又激动人心的复归之旅,从卡拉瓦乔的《大卫与歌利亚》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全书聚焦于八件非凡的杰作。这些处于困境的英雄,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每一位都以极为自我的方式,在面对危机时怀着坚定的反抗、战斗的激情和对抗一切嘲讽与短视的信念。他们创造的杰作,挑战了习俗,打破了人们的自满,转变了认知,并改变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同时,它们也在不容置疑且庄严地回答每一个被迫接触艺术的人提出的问题——‘好吧,好吧,可艺术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西蒙·沙马将枯燥的艺术史知识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期待着您对艺术的探寻!

当当价:¥71.20

定价:¥99.00

为您节省:¥27.8(7.2折)

已售完

获得艺术力量的秘诀:勇气与才能

来源:新京报 文/张旋

艺术家要创作出惊世骇俗的杰作,常常需要孤军奋战而且对挫折不屑一顾。当他殚精竭虑向着完美迈进的时候,勇气将帮他获得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就像那些勇敢的登山家。艺术的力量即艺术家才能和勇气的结晶。特别是勇气,它通常就是艺术家个性的一部分,并且成为他们洞察世界的特殊方式,唤醒他们丰富、鲜明而强烈的情感,而这又转化成他们新的才能。


本书脱胎于英国学者西蒙·沙马为BBC做的一档关于艺术史的电视节目。作者之前还为BBC做过一部大受欢迎的《英国史》。《艺术的力量》虽然目的是做一档艺术史节目,但最终却呈现了八部关于艺术大师的历史剧。不光内容和形式都是戏剧化的,而且主题上也设计为在艺术节目中呈现“创造的躁动”的戏剧化效果。本书虽然出版于电视播出之后,但内容并非电视解说词的照搬,而是重新将电视中出现的观点加以诠释和补充,并且不时地披露一些有趣的幕后拍摄花絮。


这本书里涉及的八位艺术家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特纳、凡·高、毕加索、罗斯科。这些大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么是生前要么是死后都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传奇性的人物。卡拉瓦乔和贝尼尼都曾因故意伤人受到指控;伦勃朗和特纳晚年在艺术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无论是名誉还是生活都陷入困境,命运遭遇戏剧化的逆转;大卫因自己在法国大革命中扮演的角色差点被送上断头台;凡·高和罗斯科都自杀而死;毕加索在艺术史中的传奇地位更是无人能够超越。


文眼:用戏剧化来诠释艺术史


传奇性与戏剧性本身就是紧密的联系,而戏剧性正是本书的文眼之一。作者西蒙·沙马更是将“戏剧化”当作艺术家最独特的才能。他尝试以艺术家戏剧化其主题的深度成为判断其作品价值的一个美学指标,这种审美的方式很有趣。此方式并非放在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但用来分析他挑选的这八位艺术家却很有效。当然这种戏剧化在这些艺术家身上的表现并不一样。


比如卡拉瓦乔和贝尼尼那些宗教题材的作品所表现的是最具有戏剧冲突的一幕。比如前者的《圣保罗的皈依》和后者的《特雷莎的狂喜》等。伦勃朗和大卫作为他们那时代伟大的肖像画家,则尽量将模特角色化,在他们的性格中注入某种戏剧性,其中吸引伦勃朗的是模特的社会行当,吸引大卫的则是英雄形象(比如《马拉之死》和《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


以上其实已经可以看出戏剧化在美术作品中发展的脉络。无疑它是在不断深入到作品的细节之中,艺术家有意或无意地寻找不同前人的方式来表现它。到了特纳、凡·高和罗斯科这些现代画家,他们更忠实于色彩在自己内心唤起的戏剧化情感,这种情感引导他们洞悉现实的内涵,他们的画也是色彩的舞台,色彩成了角色,演出的是艺术家内心最庄严的悲剧。悲剧真正的目的并非是要让人悲伤,而是要用高尚、伟大的情感感动人,使苦难得以充分理解。


信奉激进无政府主义、最具反叛思想的大师毕加索对美术作品中的戏剧化理解得更深刻也更独特,他的立体主义实际上就是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堆砌在作品本身这个舞台上,而这些信息则是他在现实中洞察到的一切视觉或触觉上的冲突。他以“不和谐”取代“和谐”,以此颠覆一切传统的艺术观念,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摄影艺术。所有追求和谐的艺术品都将在他的作品面前为自己缺乏勇气而羞愧。而且他在一幅画中可以塞进别人需要多少幅画才能表现的内容,同样是画屠杀,比较一下戈雅的《马德里守护者的死刑》和他的《格尔尼卡》就明白了。戈雅画的只是凶残的一刻,毕加索画的则是一整幕惨剧!


用“戏剧化”的演变来诠释美术作品和梳理美术史,看起来比较新颖,但是它实际上也根植于西方艺术批评的传统之中。亚里士多德写《诗学》,他不是想对诗的风格进行美学批评,而是要讨论创作的秘密,他采用的内容却又是戏剧。因为戏剧化首先意味着精心的编排,其中蕴含最多创造力的本质。艺术的创造力通常也意味着重新安排旧事物而非凭空创造新事物。很多新奇的作品,其冲击力来自于对旧事物进行改头换面。而艺术史中的几次更新,也常被称为艺术的复兴,真正能称为新发现的只是某种新工具或新技法。


因此可以说戏剧化正代表着创造力的本质,而西蒙·沙马从这个角度来诠释艺术史也是正中靶心。当然,他可能是限于电视的受众问题,没有将这个观点讨论到如此玄奥的地步。他更需要鲜活的戏剧场面,宁愿让人体会它则不是理解它。他当然很清楚戏剧化与艺术品力量的关系,因为他常常将人们观看美术作品的反应与观看戏剧的反应当成一回事,即观众要与作品的内容产生真正的共鸣,哪怕是后期只用纯色块作画的抽象画家罗斯科。


文题:从各个层面揭示艺术的力量


这本书从整体上来说,前四位大师因为时代相较久远,臆测的成分更多,显得有些水。到了特纳和凡·高,取用其书信和同时代人文章中的材料开始多起来,因而内容也比较密实,人物的个性也比较丰满了。毕加索因为公众太熟悉了很难再补充多少新的观念,唯独最后一位大师罗斯科写得最亲切,也最能折射出西蒙·沙马本人的精神世界,因为他是根据自己观察罗斯科画展获得的巨大情感共鸣来写的。


美国抽象画家马克·罗斯科(1903-1970)是生于莫斯科的犹太人,虽然他生前已经被公众接受,但是其地位却始终处于其同时代的几位画家像波洛克、德·库宁、纽曼等人之下。直到他死后的二十年,才上升到与这些大师平起平坐的地步。这还是通过后人为他写的带有传奇性的传记达到的。对于那些只用纯色块所作的画,罗斯科本人并不认为它们是抽象画。因为那就是表现色块,以具象的色块为题材的画。没有象征,没有隐喻,只有色块之间的戏剧性。正如罗斯科所说:“当我画画的时候,总是怀着一种悲剧感。”通常来说,抽象美术中有更纯粹的创作理念,每理解它一分就会多理解古典美术十分。


那么艺术的力量到底是指什么呢?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它只是从各个层面上来揭示它。这里既讨论了艺术的道德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也讨论导致艺术家毁灭的致命吸引力,亦讨论艺术品启示真理和暗示真相的神秘力量。所有这些力量都左右着艺术家的命运——同时也是人类最典型的命运——艺术家的道路注定布满艰难险阻。为了获得艺术的力量,艺术家也要有与之对等的魄力或者说勇气,以及对于人生这出戏剧的深刻领悟力。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