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伊丽莎白女王

作者简介:
  艾莉森·威尔(Alison Weir),出生于伦敦西敏市。毕业于伦敦城市女子学校及伦敦西北理工学院,主修历史。在成为全职作家之前,曾经担任公职人员以及为了学习障碍的孩童筹办学校。作为一位研究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家,她的作品总是能巨细靡遗地将英国皇家历史编写成耐人寻味的大众读物。自1997年以来被列为英国出版*畅销的历史学作家之一。其作品畅销欧美已超过230万册。著有《亨利八世的六个王后》(1991)、《伦敦塔里的公主》(1992) 、《伊丽莎白女王》(1998)、《亨利八世》(2001)、《安波林皇后》(2009)、《伦敦塔里的叛国者》(2010)、《第一情妇:玛莉波林》(2011)等。
内容简介:
  1558年,25岁登基的伊丽莎白从姊姊“血腥玛丽”所承继的英国,对外已失去在欧洲的最后一块土地-加莱港,退回到欧洲大陆边缘小国的地位;国内又充满宗教与政治纷争,国库因战事耗损空虚,社会阶层壁垒分明,人民生活不易。生在一切以家父长制(patriarchal age)为中心的时代,身上流着亨利八世血脉的年轻伊丽莎白,带着众人的殷切期盼上台,但仍不免许多觊觎王位的人,包括野心勃勃的外国王子和不忠诚的英国子民,处心积虑地想要谋反篡夺她的王权。等待着伊丽莎白的挑战是,如何稳定当前的政府民心,消弭对立歧见,解决财政问题,并且提升国际威信。  在位的45年期间,尽管面对各国的挑战,美丽与智慧兼备的伊丽莎白透过与各国王公贵族的联姻谈判以及对宗教的怀柔政策和重商主义下,让英国境内维持了将近半世纪之久的和平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历史上少有如此广受爱戴的女王,在她的统治之下,英国人民更深具信心地相信他们是被神眷顾的国家,也因为这样的信心,英国不但从贫困小国摇身一变成了欧洲强权,在他们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多年之后,更成就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艺复兴,同时也奠定了日后大英建立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她终身未嫁,因此赢得“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的称号,当时著名的航海冒险家华德莱礼爵士更建议以此来命名美洲新大陆东部的殖民地为“维吉尼亚”(Virginia)。  伊丽莎白识人精明,并且幸运地拥有许多睿智的臣子,而她与臣子之间所建立的关系之特殊,至今也无人能出其右。然而这不是部政治传记,也并非描写那个时代的社会史。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是记述伊丽莎白登基后的个人生涯以及那个年代的一切。作者艾莉森威尔擅长将大量史料及皇家文献抽丝剥茧,并将这些线索交织串成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故事。在其笔下所呈现的伊丽莎白,我们可以读到在那个时代的政治及社会议题下,她身为女王及女人的轮廓,她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同时也描绘出她性格的众多面向以及展现出她对当代历史的深远影响。

当当价:¥52.60

定价:¥79.00

为您节省:¥26.4(6.7折)

加入购物车

女王不结婚

2015年01月25日 东方早报 □朱联璧

  

即便是对英国历史所知不多的人,大约也听说过都铎王朝的末代君主伊丽莎白女王(1533-1603)。她的故事对小说家、王室传记作者和历史剧编剧都很有吸引力,毕竟欧洲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极少出现真正长期主宰一个王国的女性君主。英国王室传记作家艾莉森·威尔(Alison Weir)在过去二十五年里笔耕不辍,已出版二十部历史传记、小说,内容集中在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的宫廷故事。她的作品在英美两国销量超过两百七十万本,全英女性历史作家无出其右。她完成了对亨利八世的六个王后及三个后嗣的集合传记后,在1998年为亨利八世的次女写了传记,名为《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足见女王去世四百年后,后人对她的兴趣依然不减。201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台湾专业译者董晏廷于2013年出版的繁体字译本改作简体字出版,为中文读者提供了认识伊丽莎白及其时代的契机。


  

《伊丽莎白女王》原作除却文句清爽精准又不失文采,翻看参考文献部分,便可知晓作者查阅了现在可以得到的多数有关史料,精心著成此书。虽然正文不像学术论著般句句有注释,但作者强调自己的叙述均有可考的出处,并兼顾当时各方的视角。她既引述廷臣和国外追求者对女王的溢美之词,强调女王的贞洁,又记录了天主教世界流传的对女王的诬陷,把她形容成与帅气臣子暗结珠胎的神经质恶妇。她强调了女王在大事上慎重、犹豫,私生活谨慎,又在与人谈判或面对近臣时暴躁多愁善感,在挚友去世时哀恸痛哭,让人既敬佩又头疼。作者提及肖像画如何遵循模板,美化日益衰老、留有天花瘢痕的女王,导致现存的肖像多半是女王盛年的仪容,也告知读者时人记述中可能的夸大。虽说把本书作为学术论著的参考并不合适,原因是无法对史料追根溯源,无法剥离作者文笔和档案原文,但对感兴趣的大众读者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掐头去尾,全书有二十六章,没有大量涉及女王婚姻事务的只有十章,其中第十三、十四章记述了都铎王朝晚期王室生活与时代风尚,另有七章记述了女王四十五岁之后的情况,彼时她已完全退出贵族婚姻市场。自伊丽莎白登基后,她的婚事对王国的国内国际事务而言都十分重要。威尔女士以此作为前十九章的叙述主线,内容主要涉及她与莱斯特伯爵的情感、与姐夫西班牙王菲利普之间的争斗、与法国的安茹伯爵等其他欧洲贵族的婚约协商。最后七章则主要叙述她对莱斯特伯爵的继子的纵容以及双方关系恶化的过程。


  

当时,为君主选一门好的婚事,关乎未来国运是否昌隆。有男性辅佐女王共同执政,有助于稳固统治。女王婚后诞下后嗣,也会对安邦定国提供助益。彼时医学认为婚姻与生育均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所以对女王来说,婚姻于国于私都是好事。只是,英格兰的廷臣缺少为女王觅夫婿、谈婚约的经验,同时多半也清楚了解过去三位女王的婚事带来的乱世。英格兰第一位未加冕却一度执政的女皇玛蒂尔德在掌权之前嫁给了欧洲大陆的安茹伯爵,虽然这段婚姻揭开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金雀花王朝的序幕,却也引发了玛蒂尔德和史蒂芬王之间的内战,撕裂了英格兰社会。第二位女王简(本书译作珍)·格雷在位的时间仅九天,与她婚配的英格兰贵族实则意在篡夺都铎王朝政权,进而引发王国内贵族势力间的恶斗。最终玛丽女王推翻了格雷女王的政权,格雷女王被处以极刑。玛丽女王继位一年多后嫁与当时天主教世界的强国西班牙的国王菲利普。二人一同执政五年,其间对英格兰的新教徒进行血腥镇压,为英格兰带来一段动荡。


  

当伊丽莎白成为英格兰第四位女王后,廷臣们虽然积极为她的婚事筹谋,但廷臣之间、廷臣和女王之间、女王和她的追求者之间各有盘算,婚事也迟迟无法谈妥。最终,女王一生未婚,并因此被奉为“童贞女王”,成了英格兰之母和圣母玛丽亚的化身,也是英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不婚女王。虽然她登基之初就表达过嫁与国家而不愿婚配的决心,但廷臣和追求者们大都当这是修辞。尤其女王是谈判高手,善于用修辞驾驭谈判的进展。虽然她也曾在婚事谈判中屡屡表现出对追求者的好感以及对婚事的热心,追求者和廷臣们也不真正认为可能存在“女王不结婚”的结果,但也是因为女王未婚,让她的时代更显传奇色彩。


  

虽然女王们的婚事曾经带来动荡,但女王不结婚的潜在危机更多。即便英格兰是当时欧洲不多见的女性同样有继承权的王国,亨利八世也因没有合法男嗣而不惜与教皇及西班牙争斗。虽说他最终如愿,但幼子早逝,王冠依然落到两个女儿头上。彼时英格兰的政治体系和官僚系统尚不发达,君主的个人统治依然决定了国势的走向,虽然有知识的中产阶级正在成长,但尚未成为主导政治的力量。伊丽莎白、玛丽和简?格雷这类有极高继位顺序的女贵族自幼便与男性继承人一样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可廷臣们并不认可女性的执政能力。


  

威尔女士认为伊丽莎白不婚很可能是因为她恐惧婚姻和生育。恐惧的根源是童年阴影,无论是母亲安·波林因未诞下男嗣被诬陷而死、继母简·西摩因难产而死、继母和表亲凯瑟琳·霍华德(本书译作霍华)因鲁莽言行而死、继母凯瑟琳·帕尔因产褥热(本书译作高烧)而死,姐姐玛丽女王在两次假性妊娠之后去世,加上托马斯·西摩对她的追求进而叛乱被判死刑等等,让她无法以喜悦和积极的心情面对别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婚姻与生育。


  

如此解说伊丽莎白秉持的单身主义确实有依据,而且她也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别的妻子和母亲因为自己轻率选择的婚姻而受刑、送命的悲剧。女王对婚姻的抗拒并不影响她享受吸引异性、成为万众焦点的乐趣,并要确保自己是异性的唯一所爱。心爱的臣下的妻子、选择了不合适结缡对象的女侍最不受她待见。她们有些被迫秘密结婚,也常常因为事情暴露被迫和配偶分居,甚至被判重罪。伊丽莎白同各方面都和她刚好相反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关系也很微妙。玛丽信仰天主教、育有后嗣、无法控制自己陷入爱情而盲目结婚,在处置政务方面经常作出不合适的判断。按照王位继承顺序,如果伊丽莎白无嗣,玛丽很有希望获得英格兰王位。玛丽产子之后对伊丽莎白的王位的威胁日益增加。但由于政治上的不成熟,玛丽先是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随后又落入了伊丽莎白的臣子的圈套,最终被斩首。


  

伊丽莎白的时代虽然频繁出现疫病、连年歉收和由此导致的饥荒、廷臣派系斗争与天主教世界的进攻,她本人也因为讳疾忌医在年轻时挣扎在垂死边缘,并长期与疾病抗争,面临被谋刺和篡位的危险,可也是女王的舰队在1588年战胜了当时最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让英格兰从欧洲边陲的岛国,一跃成为基督教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王国。这铸就了女王在英格兰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让她的时代成为了崛起中的强大英格兰和辉煌时代的代名词。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能在不结婚的情况下成功应对廷臣和追求者的压力,英格兰的政治又如何得以稳固?诚然,女王有自己的执政天分。她和祖父亨利七世一样善于利用自己潜在的婚姻作为外交筹码,擅长打理自己的财务事宜,减少与议会的可能冲突。她和自己的父亲亨利八世一样选择以奢华的服饰将自己装扮成伟大君主,引得众人朝拜,又能善用有能力的臣下。她和自己的母亲安·波林一样擅长高尚之爱(本书译作爱情游戏),调动臣子的忠诚。她也靠“拖”字决和谨慎、犹疑、多变、难测、模糊的处理方式,不到最后一刻一定吊人胃口,等待心急的人犯错,为自己争取优势。她执政前期还有一支忠诚而强大的辅政团队,虽然双方也有争执,团队内也有分歧,廷臣却也与她一样持重自爱,屡次化解危局。


  

玛丽被斩首后不久,英格兰迎来了与无敌舰队战斗的胜利。伊丽莎白时代的鼎盛时期到来了。《伊丽莎白女王》最后五章逐渐展现出女王的统治由盛而衰的历程,时间跨度相当于之前二十一章的一半,但作者对女王这十五年统治的记述略显单薄。内容减少或许是因为档案匮缺,也让全书显得头重脚轻。威尔女士试图给出女王一生的不同侧面,但还是更多地呈现了年轻、富有活力、对政治地控制力不断增加、日益受民众爱戴而被神化的女王,至于衰老、病态、口齿不清、记忆力衰退、不再在婚姻市场里被人品头论足的女王,则叙述简要。


  

伊丽莎白的心情转折恰是在英军打败了无敌舰队之后。领兵打仗的挚友莱斯特伯爵未及庆祝胜利便因病去世,身后留下了希望说动女王结婚而举办的奢华宴会造成的巨额负债。此后,女王不断面对同代人死亡的消息,日益消沉。打败无敌舰队之后,英格兰在军事上屡尝败绩,威尔对此着墨较少。女王暮年时虽有年轻一代廷臣辅佐,对他们有欣赏有宠爱,甚至纵容,但各方冲突不断。其中,小艾塞克斯伯爵出征爱尔兰惨败,旋而叛国,之后因有意篡位而被女王处死。此后不久,女王驾崩,王位传递到了玛丽·斯图亚特之子,新教的苏格兰王詹姆斯六世那里。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自此合一。


  

在那个谣言漫天,君主依靠海内外情报网络获悉秘辛的时代,女王的形象和女王喜欢的衣着颜色一样,或黑或白,充满冲突。虽然她有三千套华服、难以计数的珍宝和奢华的宫殿,但这些都在十七世纪英国内战之后流散、消失。童贞女王的传奇留在了画像、历史记录和时人记述中,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黯淡。


  

虽说这本传记是轻松易读的通俗作品,但简体字本暂时只有体重超过一公斤的精装本。放在书架上实在好看,捧在手里读却轻松不起来。英文原本的正文不到五百页,译本多达七百页。这可能是出版社好心留了原书页码和索引,又把字间距调得赏心悦目的缘故。译者的翻译风格可能也为该书的体重作出了贡献。传记本身确有不少“王室秘辛”,但英文原作整体克制客观。译作文辞偶有添油加醋,也可能为了译笔通顺调整了某些词语顺序。如此译笔的确读来顺畅,但有背离作者原意、造成读者误解的危险。


译者给出的译名并未完全遵从大陆的通行译法,内部一致性也有所欠缺。Parliament时而被译作议会,但多半被叫作国会,与大陆通行的译法不同。英国君主成为皇帝要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时代,全书大量以皇室翻译royal对应的词,也不合适。就一致性而言,书中诸位Thomas有托马斯、汤马斯、汤玛士和托玛斯四种译法,同一位Croft爵士既叫克罗夫特又叫克洛斯特。人名译法如能统一则更好。此外还有不少细小讹误,如女王为发展渔业所推崇的周三和周五吃鱼的规定被误作周四和周五。全书数量极少的译注和原注出现了排序错误。译书不易,引进繁体字译本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诚挚盼望此书再版时能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