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

作者简介:
  英国作家,《伦敦旗帜晚报》艺术版通讯记者和ES杂志特约编辑。他研究艺术品市场长达三十余年,文章散见于《每日通讯》《泰晤士报》《卫报》《星期天泰晤士报》《经济学人》《艺术与拍卖》《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1982—1997年间担任英国保守党艺术部长的艺术市场顾问。
内容简介:
  奇迹抑或泡沫?艺术品市场上不断飙升、令人惊骇的高价纪录,意味着艺术品的品质、时代的趣味,还是某种运作?   收藏抑或投机?与股票、黄金和钻石相比,艺术品作为投资品的表现如何?   2011年压倒美国而雄踞世界艺术品交易排行榜之首的中国艺术市场有何独特之处?为何只有在北京、上海和香港,才能为清楚地看到艺术品的价格是由投机、想象与操纵所决定?   “在任何其他行业里会被称为内幕交易的事情,在艺术市场上不过是一次友好的谈话。”专注于艺术品市场三十余年,英国作家戈弗雷巴克在本书中生动地讲述了在1850年到21世纪之间这个商业时代艺术品的故事,揭秘高端艺术品尤其是画作的交易中种种操纵的伎俩:艺术家如何与商人合作,抬高艺术品的价格;商人如何精心设计,在短时间内转卖画作而得到五倍至五十倍的收益;19世纪艺术市场的某次繁荣又如何持续三十年之久——要紧的并非艺术品的价格,而是利润。   但在作者看来,艺术品终究远甚于金钱:它们是便携的财富,更是人类贵的创造——一个人所能拥有的美妙的物品。

当当价:¥56.10

定价:¥78.00

为您节省:¥21.9(7.2折)

已售完

画出来的金钱

2015年01月04日 晶报 □殷罗毕

买下了艺术品,你手中的钱就能升值?这绝非事实,我们看到的升到天价的艺术品其实是艺术市场中的少数,甚至大部分当年红火的艺术品在当代已经价值无几。媒体撰稿人与评论家戈弗雷·巴克在观察艺术品市场30年之后,用《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一书对于艺术品价格变迁给出了一整套完整而细致的讲述和解释。


巴克告诉读者,与一般市场中的游戏规则不同,艺术品市场中的购买方往往可能期望买入价越高越好。因为相比其他市场,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相对小的市场,几个大鳄就可能垄断某个画家的主要作品。当这个画家的一幅画在拍卖现场被拍到千万美元之后,买家手中的其他画作都会相应升值,只要抛掉其中若干幅,高价买画所付出的代价就可以补回。在书中,巴克提及2006年那场令人疑窦丛生的毁画酒会。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史蒂夫·韦恩与纽约对冲基金大亨史蒂文·科恩达成口头协议,将毕加索的一件非一流作品《梦》卖给后者,价格为1.39亿美元。这笔交易没有最终完成,因为在交易之前的酒会上,韦恩的手肘撞破了这幅作品。但不管怎样,毕加索的同时期作品在这个云霄飞车般的报价引导下,又有了一轮上升。韦恩和科恩手里,都有不少毕加索的其他存货。


作为一个行家,巴克还会向你解释拍卖一幅天价作品时的行业机制。其实不少买家即使在拍卖场上真正拍下了天价作品,他们也并不需要一次性付出那么多钱。因为,拍卖行往往能让买家以拍品抵押的形式进行分期付款,甚至可以五年付完。在拍卖行被禁止放贷给买家之后,银行和基金进入了给艺术品买方放贷的行列。这就意味着,一件艺术品不需要被真正买下,搬回家中,而是一个金融产品,从买入到卖出都不在买家手中。


当然,金钱与艺术品的连接,也绝非纯粹的投机和操纵,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在不同阶段的价格波动,与不同购买人群不同的趣味有着总体上的关联。比如在19世纪后期,整个欧洲卖得最贵的是我们现在压根不知道的一些英国画家,他们画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场景,田园、市井——逼真、充满温情。当时崛起的英国工商业人士,都欣赏这些属于他们自己生活的美感和图像。而同时期,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画作和刚兴起的法国印象派画作,其价格都远低于那些英国的瓶瓶罐罐,往往都在几十英磅之间爬行。


而各个国家对于艺术品购买的政策鼓励,也并非单纯出于经济考虑。在书中,你会看到一条与大国崛起相平行的艺术品中心变迁线路图。当希特勒大兴土木建设大柏林时,欧洲古典时期的各种大师作品也被德国人大规模购入,以充实柏林各大博物馆。这时,这位德国元首正在模仿他的法国前辈——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正是通过集天下艺术品和文物于巴黎,造就了法国在欧洲的文化中心地位。而“二战”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中心舞台的崛起,也有赖于其大量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出现。这时候,全世界的艺术品都涌向了美国。除了其他国家“二战”后的经济衰败之外,美国政府推出艺术品免税政策——私人购买艺术品用于公开展示可以部分免除其公司经营税,也制造了全球艺术品聚集美国的局面。当在一个国家一座大城市,你能看到全世界最丰富的艺术品时,就会知道,这里便是世界的中心——金钱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