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来的金钱
2015年01月04日 晶报 □殷罗毕
买下了艺术品,你手中的钱就能升值?这绝非事实,我们看到的升到天价的艺术品其实是艺术市场中的少数,甚至大部分当年红火的艺术品在当代已经价值无几。媒体撰稿人与评论家戈弗雷·巴克在观察艺术品市场30年之后,用《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一书对于艺术品价格变迁给出了一整套完整而细致的讲述和解释。
巴克告诉读者,与一般市场中的游戏规则不同,艺术品市场中的购买方往往可能期望买入价越高越好。因为相比其他市场,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相对小的市场,几个大鳄就可能垄断某个画家的主要作品。当这个画家的一幅画在拍卖现场被拍到千万美元之后,买家手中的其他画作都会相应升值,只要抛掉其中若干幅,高价买画所付出的代价就可以补回。在书中,巴克提及2006年那场令人疑窦丛生的毁画酒会。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史蒂夫·韦恩与纽约对冲基金大亨史蒂文·科恩达成口头协议,将毕加索的一件非一流作品《梦》卖给后者,价格为1.39亿美元。这笔交易没有最终完成,因为在交易之前的酒会上,韦恩的手肘撞破了这幅作品。但不管怎样,毕加索的同时期作品在这个云霄飞车般的报价引导下,又有了一轮上升。韦恩和科恩手里,都有不少毕加索的其他存货。
作为一个行家,巴克还会向你解释拍卖一幅天价作品时的行业机制。其实不少买家即使在拍卖场上真正拍下了天价作品,他们也并不需要一次性付出那么多钱。因为,拍卖行往往能让买家以拍品抵押的形式进行分期付款,甚至可以五年付完。在拍卖行被禁止放贷给买家之后,银行和基金进入了给艺术品买方放贷的行列。这就意味着,一件艺术品不需要被真正买下,搬回家中,而是一个金融产品,从买入到卖出都不在买家手中。
当然,金钱与艺术品的连接,也绝非纯粹的投机和操纵,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在不同阶段的价格波动,与不同购买人群不同的趣味有着总体上的关联。比如在19世纪后期,整个欧洲卖得最贵的是我们现在压根不知道的一些英国画家,他们画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场景,田园、市井——逼真、充满温情。当时崛起的英国工商业人士,都欣赏这些属于他们自己生活的美感和图像。而同时期,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画作和刚兴起的法国印象派画作,其价格都远低于那些英国的瓶瓶罐罐,往往都在几十英磅之间爬行。
而各个国家对于艺术品购买的政策鼓励,也并非单纯出于经济考虑。在书中,你会看到一条与大国崛起相平行的艺术品中心变迁线路图。当希特勒大兴土木建设大柏林时,欧洲古典时期的各种大师作品也被德国人大规模购入,以充实柏林各大博物馆。这时,这位德国元首正在模仿他的法国前辈——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正是通过集天下艺术品和文物于巴黎,造就了法国在欧洲的文化中心地位。而“二战”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中心舞台的崛起,也有赖于其大量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出现。这时候,全世界的艺术品都涌向了美国。除了其他国家“二战”后的经济衰败之外,美国政府推出艺术品免税政策——私人购买艺术品用于公开展示可以部分免除其公司经营税,也制造了全球艺术品聚集美国的局面。当在一个国家一座大城市,你能看到全世界最丰富的艺术品时,就会知道,这里便是世界的中心——金钱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