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  作者Joseph E. Stiglitz是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界——他曾是克林顿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曾担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和首席经济师,还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任职,在经济政策方面有重要贡献。 这本书是他从世界银行卸任之后写作的,记录了他对全球化的许多思考,尤其是对全球化负面后果的揭示,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批评,对改革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呼吁。

让全球化造福全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

作者简介: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是美国克林顿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目前为哥伦比亚大学金融与经济学教授。
内容简介:
  在这本《让全球化造福全球》的著作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考察了全球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未来所应关注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一个从根本上解决濒临瘫痪的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新途径;并建议用一个新的全球储备体系来克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不稳定性;另外他还就旨在解决目前陷入僵局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了新的建议,要知道这是威胁到世界环境的*重要的问题。他认为,对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的改革能使这些全球机构具备真正的能力来应对我们这个时代所出现的问题。   通览全书,斯蒂格利茨在描述发展中国家所受到的待遇时,其立场是非常公正的,其证据是无可辩驳的。斯蒂格利茨在本书中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不仅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同时对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各国的利益而言,也将被证明是正确的。

当当价:¥42.60

定价:¥54.00

为您节省:¥11.4(7.9折)

已售完

杜君立  名为《中国经济史》的书很多,如侯家驹同名书。作为自学成才的历史大家,钱穆有很多原创性的历史洞见。这本根据他的讲义整理成的著作,以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为主线,涵盖农业、政制、工商业和社会等各方面。此前在香港已经出版多年,影响深远。黄仁宇也说: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

中国经济史

作者简介:
  讲述者: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移居台北,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等。  记录整理者简介  叶龙,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长。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教育文凭、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历任中学及大专文史科教师,讲述先秦诸子经济思想、中国经济史、史记导读、明清古文研究及中国佛教史等科目。著有《桐城派文学史》《桐城派文学艺术欣赏》《中国古典诗文论集》《王安石诗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学研究》及《中国、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内容简介: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目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今日商业社会,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

当当价:¥31.40

定价:¥39.80

为您节省:¥8.4(7.9折)

已售完

龚瀛琦  很难不让人对以色列这个小国心生好奇,在这片仅有710万人口、笼罩着战争阴影、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土上,为何诞生了如此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如此多的新兴科技公司?Dan Senor和Saul Singer给出了相对周全的答案:扁平化的社会、兵役制度、移民制度、内忧外患的传统以及政府的扶持等……而我觉得,在这些答案里,杜绝偶像崇拜的平等观念,可能是这一切原因的基石。

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库

作者简介:
丹?塞诺(Dan Senor),美国政府外交政策顾问,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中东问题资深研究员,美军前驻伊联军发言人。他在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和罗斯蒙特资本(Rosemont Capital)两家全球性私募股权公司工作,同时是后者的合伙创始人。塞诺经常撰写有关中东的文章,
内容简介:
本书回答了一个价值数亿美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以色列——一个仅有710万人口、笼罩着战争阴影、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产生了如此多的新兴公司,甚至比加拿大、日本、中国、印度、英国等大国都多?  外交政策专家丹?塞诺和索尔?辛格深入考察了以色列社会环境,揭开了以色列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透过以色列杰出的投资人士、创意人士和外交政策拟定者,作者为读者逐一揭示了以色列如何将外部不利的环境加以转化,结合自身特有的“无惧权威、扁平式领导”的民族风格及政府政策,打造出一个拥有高度创意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  本书深入分析了移民政策、研发计划、兵役制度等几个重要层面。这些因素正是以色列今日经济奇迹背后的原因。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渐复苏,各大企业都尝试重新注入活力,我们可以从以色列这个富有韧性的小国获得许多借鉴。

抢购价:¥19.30

定价:¥35.00

为您节省:¥15.7(5.5折)

加入购物车

陈朝  今年读的书如果只能推荐一本,我会推荐《数字乌托邦》。这本书主要围绕布兰德与全球概览,但并不是他的传记,而是一组群像和一部历史。 群像是六十年代以来的一批美国人,以布兰德等人为中心,加州反文化运动之中的弄潮儿。历史是他们这些使用迷幻剂,编写自印刊物,组织演讲集会的年轻人,如何影响了硅谷计算机文化。从人文到科技,如今的互联网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遗产。这么一本书归根溯源,对于充斥道听途说的国内媒体、科技界,很有启发意义。

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硅谷的精神文化起源

作者简介:
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系副教授,斯坦福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项目总监。弗雷德还具有十年的新闻记者经验。著有《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和《战争回响:美国的越战记忆》。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美国大众眼中,计算机只是冷战中冰冷的机器,然而到了90年代互联网到来之时,计算机却呈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它们模拟出了一个数字乌托邦般的协同体,而这正是曾经最反对冷战的嬉皮士们的共同愿景。 本书正是探索这次非同寻常且颇具讽刺意味的变革的第一本书。作者挖掘出那些在旧金山湾区的先驱者——斯图尔特?布兰德和他的“全球网络”鲜为人知的故事。1968年到1998年期间,通过《全球概览》、“全球电子链接”(WELL)和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连线》杂志,布兰德和他的伙伴们长期扮演着旧金山嬉皮士运动和新兴科技聚集区硅谷的中间人的角色。正由于他们富有远见的努力,反主流文化分子和科技人士一同重新定义了计算机的形象:计算机是解放自我的武器,计算机建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虚拟社区,计算机还让人们能更大胆地拓展社会的新疆界。

当当价:¥37.30

定价:¥49.80

为您节省:¥12.5(7.5折)

已售完

张卓  跑步是一项孤独、艰苦、需要在自我折磨下实现目标的运动,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自我怀疑,这包括身体与精神上的,常常让人崩溃。而“为什么要跑步”和“为什么要写作”的答案是相似的:最后的最后,人类永远会面对一个问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跑步让我明白,灵感并非偶得,正如5公里并非一日能跑进30分钟大关,唯有每日提醒自己,不断坚持,坚持,再坚持,与惰性斗争,与自我满足斗争,方能今天比昨天写得好,明天比今天写得好。更意外的收获是,当你的身体强大了,精神和精力会日益变得无比充沛。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的作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 著名作家   循着岁月流逝、地点变迁,唯有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坚持跑步的所见所闻、所惑所思是真真切切:1982年秋,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长跑。此后近30年,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
内容简介:
循着岁月流逝、地点变迁,唯有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坚持跑步的所见所闻、所惑所思是真真切切:1982年秋,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长跑。此后近30年,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奔跑。  文字是“村上”的符号,跑步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之后,作家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当当价:¥19.70

定价:¥25.00

为您节省:¥5.3(7.9折)

已售完

许知远  这本传记就像个迷人的女人,随着年龄的变化,我开始欣赏她的不同特质。毕业时,我成为了一名记者,李普曼创办《新共和》的故事,开始被我不断的重读。我总是在对别人说,要用一种新知识的精神,来探讨中国的现实,并描绘她的未来。

伟大的旁观者:李普曼传

作者简介:
  宋石男,笔名四一,70后,四川乐山人,现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系知名撰稿人,也是博客点击过两千万的知名博主。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看历史》等平媒撰稿,在《看天下》、《新快报》等开专栏。写作能力全面,尤其长于短篇小说、文史考据与时政评论。主要关注领域为时政公共评论、清代社会经济史、近现代知识分子史等。作品曾被收入年度杂文精选,年度时评精选,年度文史精选。
内容简介:
  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20世纪最伟大的专栏作家,没有之一。他两获普利策奖--这是普利策奖的荣耀。  从总统首相到脱衣舞娘,人人都读李普曼。他与丘吉尔谈笑风生,跟罗斯福欢喜冤家,和赫鲁晓夫比拼酒量,同戴高乐一见莫逆。他揭发政府宣传术,以哲学观照公共舆论;他发明“冷战”一词,并准确预言苏联的消亡。  但他决非圣人,而是充满人性弱点的奥林匹斯神。除了天赋以外,是两样东西使李普曼成为巨人:自由和自我纠错。在自我纠错中寻求自由,这就是李普曼和他的国家所拥有的至为珍贵的品质。

当当价:¥14.70

定价:¥25.00

为您节省:¥10.3(5.9折)

已售完

王石  盐野七生定居罗马30多年,以东方视角和女性罕有的理性概括能力,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清晰而具体。1300年的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作为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作为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见识城邦·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风靡日

作者简介:
  盐野七生,日本受男性欢迎的女作家。1937年生于日本,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深感日本是个没有英雄的国度,回日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一住至今,终生研究罗马史。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 提起写罗马的作家,首推盐野七生。盐野七生自1992年开始,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她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这部时空纵深长达一千多年的罗马史。《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的出版后,斩获意大利国家勋章及日本国内的各项大奖。引起日本、韩国商界、政、学界巨大震荡,日韩企业界领袖及政府高层都曾与她有过多次高端对谈。
内容简介: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系列作品中的部,讲述的是罗马从建国到次、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的五百年间的历史。这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漫长岁月里的故事,即使在它的鼎盛时期,它都时常处于进一步退半步的状态。罗马后来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基本上就是在这五百年间萌芽的。就好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积蓄起来的力量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才开始了解其真正的价值一样。

当当价:¥27.00

定价:¥36.00

为您节省:¥9(7.5折)

已售完

徐瑾  据说一百年前,就有人说统计学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一百年过去了,大家进步多少?所谓“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每天生成的数据高达数百亿兆亿个字节,而且这一数量级还在不断增加,这一信息百万倍于人脑储存极限。如此之多的信息,是否足以将判断淹没,又将诞生多少偏见与妄论?根据美国统计学家纳特?西尔弗(Nate Silver)新著《信号与噪声》可以给出一些不同的视角,如何区分预言与预测,如何识别数据之间的逻辑。

信号与噪声:大数据时代预测的科学与艺术

作者简介:
  纳特·西尔弗,统计学家、作家和《纽约时报》政治性网站538.com的创始人。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他成功预测出49个州的选举结果,2012年大选期间更是成功预测出全部50个州的选举结果,被称为“神奇小子”。2009年,《时代》周刊将他评选为全球100位*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内容简介:
  《信号与噪声》中涉及如下有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天气预报说降水概率为60%,你出门会带伞吗?被雷电击中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地震发生之前,我们真的无法预测吗?中情局为什么会忽略“9.11”恐怖袭击发生的信号?禽流感为何会突然爆发,又突然消失?为什么大数据时代的预测更容易失败?“信号”是我们想要和需要的事实,比如能帮助我  们侦破早期鞋子炸弹案的信号。“噪声”则是另一回事,通常是不相干的信息,它阻碍或误导我们搜索信号。  人类每时每刻都需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如此国家、企业乃至个体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对于“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倍加关注。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我们所要做出的预测的速度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预测都失败了,由此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9.11”恐怖袭击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卡特里娜飓风、2011年日本大地震、禽流感肆虐,这些“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糟糕的预测,也就是说预测者们被众多信息中的噪声干扰,而忽视了其中真正的信号。  作者最为美国*影响力的预测专家之一,检视了从飓风到地震、从经济到股市、从NBA到政治选举在内的众多领域的预测事例,旨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从繁杂的海量数据中筛选出真正的信号,摒弃噪声的干扰,从而做出接近真相的预测。  真正优秀的预测者会用概率的方法思考问题,他们谦虚而且勤恳,他们能清楚地区分什么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是可预测的,他们注重能带领他们接近真相的成千上百个小细节,他们能辨识出什么是噪声、什么是信号。  从全球经济的健康到战胜恐怖主义,都依靠预测的质量。《信号与噪声》可以给你想要的答案。

当当价:¥54.60

定价:¥69.00

为您节省:¥14.4(7.9折)

电子书价:¥14.99

已售完

杨潇  这其实是十多年前的书了,三年前被译介到国内,但并不过时,因为怀旧仍是这时代的症候。作者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系教授,专业文学,涉猎广泛,本书行文有些缠绕,不要被它吓退,里面信息密度之大、视野之广叫人击节。当然,作为“苏联的孩子”,博伊姆的书会让我们有别样的熟悉感,但她会帮助你走进这种熟悉,看看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人文与社会译丛:怀旧的未来

作者简介:
博伊姆 出生于前苏联列宁格勒,198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斯拉夫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也是传媒艺术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俄国日常生活神话学》(1994)、《怀旧的未来》(2001)、《尼诺奇卡》(小说,2003)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多角度考察了怀旧这种社会现象。第一部从波德莱尔的意象、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讲到好莱坞的恐龙和虚拟空间,追述怀旧从十七世纪的“疑病”演变为不可医治的现代症状的历史。第二部着眼于城市和后共产主义的记忆,描写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柏林的变迁以及东西欧的关系。第三部写流亡者想象中的家园,包括移民美国的俄国作家纳博科夫、诗人布罗茨基、艺术家卡巴科夫等。各种形式的怀旧反映出多元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碰撞。作者提出主要有两类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试图超历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园;反思型怀旧则关注人类怀想和归属的模糊涵义,不避讳现代性的种种矛盾。

当当价:¥30.00

定价:¥38.00

为您节省:¥8(7.9折)

已售完

李继宏  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两厅,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也许还有同样多的人,他们去澳洲旅游,去西藏朝圣,去欧洲购物,花三千块钱吃一顿饭或者做一次头发,却依然感到空虚和痛苦。但生活其实不必如此。今年我新译了这本名著,《瓦尔登湖》能够让你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