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  本书是一个家庭的百年史,也是剧烈变动的中国的百年史。有很多细节,透露出历史生动、丰富的真实。若将此书与作者几十年前的成名作《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对照而读,更有意义。作者的解释框架毫不牵强,框架理论体系是逐步地、一点一点地、抽丝剥茧地建构起来的,甚至是生长起来的。现在历史研究中,一些人急于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宁愿歪曲事实,这个学风越来越盛行,周锡瑞先生的学风是能建立框架就建立,不能建立就平白直叙。先有叙事,后有框架,《叶》就回到叙事史学,因为它绝不勉强,这是现在的史学家应注重的。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作者简介: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师从于费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196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毕业。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著作有《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现代中国:一部革命的历史》、《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国地方精神与主导形式》等。曾获得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两个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等。
内容简介:
《叶》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从晚清到“文革”结束,把整个国家史诗般的记述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叶家人的生活显示了决定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的人性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   安庆叶家的缘起,*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钱塘教谕叶盛二,这就决定其后代多数走的是“学而优而仕”的传统道路。第四世叶华高中进士,此乃安庆叶氏成为显赫世家的起点。早期的文字记载很少,作者主要是借助于后世的追忆与传说,着重介绍了谱牒的纂辑与祠堂的修建,从总体上描述了古老宗法社会的根基。   安庆叶家比较完整的历史,似乎是从1802 年县衙以西叶家老宅一个婴儿的诞生开始,他的名字是坤厚。他和他的儿子伯英在道、咸年间的国内战乱中,如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组织地方团练,为扶持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未能擢升为封疆大吏,但毕竟已从道台攀登到省一级政府中的藩臬要职。父子二人都在大清河的水利工程中有所建树,并且顺应同光新政的潮流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所革新。他们不仅为安徽叶家奠定了更为辉煌而又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成为以后北迁天津的后世子孙心目中的创业先驱。

当当价:¥41.70

定价:¥58.00

为您节省:¥16.3(7.2折)

已售完

陈仲丹  这是纪实类的文学作品,也是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也就是近来人们所说公共史学的著作。该书是“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对1453年拜占庭都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史家记述颇多,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言之甚详,近两年土耳其还拍了主旋律电影。但该书仍值得推荐,它用的是小说家笔法,情节富于戏剧性,但内容全部基于历史文献,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勇气、忍耐、运气和技术革新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

甲骨文丛书·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

作者简介: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历史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久居伊斯坦布尔,并对土耳其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这使他拥有对地中海的渊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著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精通英德法三种外语,热衷西方文学历史,译著有托尔金《哈比人》(合译)、朱诺迪亚斯《你就这样失去了她》、《暴发户与牟利者:纳粹时期的腐败》等。
内容简介:
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自称为两片大海和两大陆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带领全体民众坚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当当价:¥32.60

定价:¥49.00

为您节省:¥16.4(6.7折)

加入购物车

杜小真  《惜别》叙述的是生离死别,讨论的却是哲学问题:生与死,和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但又永远难以解读的秘密。母亲从此世走向彼世,这个过程的点点滴滴,渗透到作为“幸存者”的儿子的血液中,刻骨铭心。止庵的文字一向让人感动,《惜别》亦然,特别是作者以细节回忆,把人间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带给读者无尽的回味……止庵是在反思中回忆,回忆若缺少反思,就无法领悟和感受人生和真情,《惜别》的动人,源于这二者的自然结合。书中对中外有关经典的旁征博引,自然、贴切,和叙述融会贯通,堪称用异于哲学的事情来解释哲学——而且解释得更清楚——的力作。

王晓渔  卡波蒂以《蒂凡尼的早餐》和《冷血》而闻名,这本随笔像小说一样好看,却又不仅是好看。卡波蒂注重细节,以至于真实在他笔下像虚构一样,《窗中明灯》几乎让人怀疑是从小说集里逃逸到这里的。最为值得一提的是长达150页的《缪斯入耳》,讲述了1955年一个美国剧组的苏联之行。这个剧组排演的戏剧因为刻画了备受剥削的美国黑人而被苏联接受,但是这部剧对色情和上帝的呈现,又是苏联难以接受的。卡波蒂自陈“几乎从未将写作与愉悦联系在一起”,但是《缪斯入耳》让他享受写作,“有着事实的可信度,有着电影的直观性,有着散文的深度和自由度,有着诗歌的缜密”。是不是太不谦虚了?对卡波蒂而言,谦虚才是骄傲。

肖像与观察:卡波蒂随笔集

作者简介:
  杜鲁门·卡波蒂(Truman Capote)一九二四年九月三十日生于美国新奥尔良。一九四八年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的出版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此后的创作使他成为战后美国文坛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两度荣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是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院士。卡波蒂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小说《草竖琴》、《蒂凡尼的早餐》以及“非虚构小说”《冷血》。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五日病逝于洛杉矶。
内容简介:
  《肖像与观察:卡波蒂随笔集(套装上下册)》收录了杜鲁门·卡波蒂的一生中在他心中留下烙印的各色人物,从星光灿烂的好莱坞明星到冷血变态的连环杀手,一幅幅肖像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卡波蒂后半生整日出入于上流社会,鲜衣怒马,日日笙歌,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度细腻敏感的心灵和一支同样的细腻的笔触。那些如旋转木马般从他眼前闪过的各路名流——玛丽莲·梦露、葛丽泰·嘉宝、卓别林——拨奏出的是一个个触动心弦的精妙音符,你会诧异于他们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无意的话语能够触发这样的情感湍流。而另一部堪称《冷血》姊妹篇的非虚构犯罪小说《手刻棺材》呈现出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充满魅力的恶棍,读者很难分清这个形象有多少是真实的血肉,有多少是卡波蒂心中黑暗的梦魇。

当当价:¥72.00

定价:¥88.00

为您节省:¥16(8.2折)

已售完

罗丰  几个大汉将包裹在黑毡里的继承人高高举起,大声地叫喊几声,然后这个人就成了皇帝,这一幕是延续近千年的游牧帝国选举皇帝的最后仪式,你信吗?反正我是有点相信。如果考证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那么增加的不光是读者群,还有研究者的想象力。将一些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仅是只言片语的零星史料,透过彼此有效的互动,甚至制造冲突,呈现给我们的是阿保机在践行自己的誓言时离世。罗新告诉我们,游牧皇帝的登基或死亡都隐含着巨大的政治秘密。

海豚书馆-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作者简介:
  罗新,男,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民族史,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考》等。
内容简介:
  海豚书馆系列《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孝武帝元脩的即位仪式与“代都旧制”;二、内亚传统中的可汗即位仪式;三、内亚传统作为一个方法;四、内亚传统的连续性与中国历史的内亚性;五,附录一:内亚视角的北朝史,附录二:耶律阿保机之死。作者从北魏皇帝的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所谓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当当价:¥12.10

定价:¥16.80

为您节省:¥4.7(7.2折)

已售完

吴强  也许是目睹了一场终结冷战的世纪大屠杀,现场体验是如此震撼,纽时记者尼克拉斯·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在过去的25年里孜孜以求,追寻着人类的各种暴力,也先后获得两次普利策奖。不过,他们最新的著作《天空的另一半》,却展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暴力,全世界范围内针对妇女的暴力,其范围之普遍、偏见之深、漠视之甚,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真相是,即使在21世纪,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针对女性的暴力,仍然是维持统治的方式,甚至统治技艺的核心,却又受到如此严重的忽视。人们似乎更关心那些国家的公民权利、政治参与和经济繁荣,鲜有人将这种赤裸裸的身体政治与威权的持续或者民主发展的障碍相联系。天空的一半和另一半是否平等,大概是继冷战的意识形态分歧之后,又一个割裂人类世界的鸿沟。在中国,这一鸿沟未见得要比非洲或者南亚地区更浅、更窄,虽然在中国没有割礼,没有石刑。但是,就如书中仅有的涉及中国的一章,中文版就做了大幅删节才得以面世。当然,读者可以通过书后的信箱向作者索取获得完整章节。这一章节是关于珠三角打工女群体的,她们往往承受着家庭负担和工厂压迫的双重剥削,也因为半军事化的工厂生活隔绝了青春最美好的交往、性、和家庭生活。与那些在两会上与男性霸权制度调情、充当花瓶的花瓶、由女明星、女企业家、女官僚的人大女代表相比,天空的另一半仿佛再被撕裂。

查建英  奥兹的这部自传体小说容量相当大,兼具文学性和知识性,是透过家族故事叙述民族历史的一个成功典范。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以色列建国前后犹太人的家庭生活,犹太人夹在阿拉伯与欧洲两大文明之间的心灵痛史,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不二之选。主要故事发生在作者的少年时代,以色列建国前后的耶路撒冷,但家族迁徙之前的欧洲生活也占据了相当篇幅,全书辐射的时间跨度足有百年。奥兹属于知识分子型作家,从小生长在一个文化气氛和悲剧气息同样浓郁的犹太家庭。书中刻划的两个最难忘的人物便是他的父母:父亲通晓十六种语言,却在动荡的贫困生活中终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教授梦,为了谋生只能当一个图书馆员;母亲是美丽优雅的大家闺秀,能讲四、五种语言,却在奥兹十二岁那年抑郁自杀。围绕这个小小的三人家庭,书中出场了一长串形形色色的人物。透过各种大小事件和人物,一个逝去的时代渐次浮现。随着奥兹鲜明生动的笔触,你可以相当清晰地看见“大流散”和“拓荒者”新旧两代犹太人的不同风貌,感受到犹太民族与欧洲和阿拉伯人痛苦而纠缠的复杂关系。奥兹的叙述风格繁复绵密,令我想到做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们发明的一个词:thick description。一场晚会、一个关键场景或事件,他可以连续写上几章,以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敏感与执着,做不厌其烦的局部细描,层层叠叠地铺展、晕染、堆积出一种强烈乃至绚烂的质感和效果。他确实擅长此道,于是全书五百多页的篇幅,便逐渐被他缀制成一幅针脚绵密、纹理丰富、色彩斑斓的织毯。书中有许多章节动人心魄、令人沉醉。

奥兹作品:爱与黑暗的故事

作者简介:
阿摩司·奥兹是以色列重要的作家之一,当今希伯来语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呼声的一位。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2岁那年母亲自杀,直接把他推向了写作道路。父亲懂十几种语言,却只教他希伯来文。奥兹只用希伯来文写作,主要作品有《爱与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尔》、《一样的海》、《地下室里的黑豹》等。他擅长破解家庭生活之谜,家庭悲剧和夫妻情感是其作品常见的主题。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多次获大奖,其中包括以色列建国50周年之际颁发的 以色列国家奖、法国的费米娜奖、欧洲颇负盛名的歌德文化奖、西语界有影响力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以及2013年国际弗兰茨·卡夫卡奖等。
内容简介:
《爱与黑暗的故事》被公认为以色列作家阿摩司 奥兹*秀的作品,促使奥兹一举夺得歌德文化奖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已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  这是关于两个好人的故事,“我”的父亲和母亲。关于两人如何相爱,如何紧紧相系;关于两个慷慨而善良的人,他们的婚姻如何以悲剧收场。这也有关一个民族的群像,虽然火山近在咫尺,人们依然坠入爱河、感觉嫉妒、梦想迁升、传着闲话……

当当价:¥37.90

定价:¥48.00

为您节省:¥10.1(7.9折)

已售完

张定浩  若干年来,埃兹拉·庞德在汉语读者中基本是以如下面目存在的:关于地铁的两行诗的作者,意象派的发起人,中国古典诗的赞美者和重新发明者,一位精力充沛的文学活动家,一名亲墨索里尼分子,一个发疯的天才。我并非有意忽视现有的诸多庞德诗歌的零散中译,但就像很多其他外国诗的译作一样,它们更多是作为文学史的佐证材料出现的,它们自己并没有生出翅膀。我有时会觉得,要准确感受一位其他语种的诗人,单靠原作和现有的翻译是徒劳的,更有帮助的,是他本人谈论诗歌的散文著述,以及借助另一位和他同语种诗人的眼睛和耳朵。如今,庞德的诗学论著《阅读ABC》中译本的出版,会是一桩验证,它验证艾略特所言非虚,也验证了一桩必须被一再重复验证的古老真理,即唯有一个民族中最具教养的人,而非异类,才有资格被称作诗人。《阅读ABC》中涉及大量古典诗,从荷马到乔叟再到一些不知名的中世纪英语诗人,对庞德而言,这些过去的诗并非文学史意义上的存在,而是包含“某项对于词语表达艺术的确切贡献”。通过诗歌文本的呈现和并置,以最刻苦的方式去钻研和辨识这些有关词语表达的确切贡献,这是仿佛学童牙牙学语般的ABC进阶之路,也是通往帕纳索斯山的唯一阶梯。这本著作中的断言表述和教谕语调,或许会令一些人感到不快,使他们觉得受到冒犯。是的,有些人特别容易被冒犯,但本书并不是为这些过敏症患者所准备的,它题献给“那些乐于学习的人”,他们和作者一样,只关心最紧要切身的事。像黑夜里有一个发光的球在手中,那些盯着它看的人只觉得刺目,而赶路者却因此振奋。

阅读ABC

作者简介:
  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英美现代诗坛的一位巨将,和艾略特同为后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
内容简介:
  在《名家文学讲坛:阅读ABC》这本教导式的小书中,庞德遵循了“一切批评都是一种界说古典作家的尝试”。在希腊人中,庞德喜欢荷马和萨福,在罗马人中他喜欢卡图卢斯、奥维德、普洛佩提乌斯;而对于品达和维吉尔,庞德作出了鲁莽而果断的否定。这种强调直觉的方式引起那些讲究逻辑性的教授们的不满,却给了以艾略特、威廉斯为代表的同辈诗人极大的启示。

当当价:¥27.60

定价:¥35.00

为您节省:¥7.4(7.9折)

已售完

何怀宏  这是以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个真实实验为基础写成的一本书,而且,作者津巴多教授就是当年实验的组织者。在那个实验中,自愿参加的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色: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9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色,结果是有了一定权力的“看守”们真的开始虐待和迫害起了“囚犯”们。但这本书其实是写得有些沉闷的,在读这本书时,也可参阅两部根据这一实验改编的电影,一部是2001年的德语片,一部是2009年的英语片,中文名叫《叛狱风云》。还有一部同样揭示出人性的电影《狗镇》则更为惊心动魄。这样的作品大概最值得欲从事政治或设计政治的人们观阅,因为,政治制度的作用或就是要让人做“合群”的事,但又不要把做事人心中潜在的“恶魔”释放出来。

路西法效应: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津巴多 著)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
内容简介:
全球*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和变本加厉?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当当价:¥34.50

定价:¥48.00

为您节省:¥13.5(7.2折)

已售完

启之  此书写于六十年前,作者是法兰西院士雷蒙·阿隆。他年轻时与萨特是好友,成年后,因政治立场不同,与萨特分手。在西方知识分子左转,为苏联的斯大林主攻手义大唱颂歌之时,阿隆逆潮而动,坚守理性,批判三大神话(左派、革命、无产阶级)。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人们,“鸦片”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沉醉于这种“精神鸦片”而不能自拔。或许,对中国来说,阿隆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位更有现实意义。他认为,在政治面前,知识分子应该充当“介入的旁观者”的角色——既介入政治,又做一个旁观者。用中国的话讲,既关心国是民瘼,又不参与政治活动,不像萨特那样跑到街上买报纸,做街头演讲,鼓吹自己的政治主张。旁观者也就是观众,即那些有意识地关注周围世界的人。“我一向觉得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疑,而不是顾问的角色,对于权威与传统应该存疑,甚至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阿隆如是说。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一个关于对与错的哲学谜题

作者简介:
  戴维埃德蒙兹,是畅销书《维特根斯坦的扑克》的作者之一,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卢梭的狗》、《鲍比菲舍尔走向战争》。同时,他还是畅销杂志《哲学迷》的创始人之一。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他,还是牛津大学乌希罗实践伦理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和广受欢迎的BBC纪录片配音者。
内容简介:
  一辆的火车正在向五个被绑在铁轨上的人飞驰而去。除非它可以停下来,否则那五个人必死无疑。这时,你正站在天桥上向下望,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就要发生的悲剧。站在你身边的是一个陌生的胖子,你可以选择将他推下桥,他会掉在铁轨上。虽然他会因此而死,但是他胖胖的身体将阻挡住前行的火车,从而挽救那五个人的生命。那么,你会选择杀死那个胖子吗?   这个问题看上去有些古怪,它是一个哲学谜题的经典变体,被称为电车难题。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哲学家与社会学家透过这个问题的思辩来探讨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诸如堕胎、战争、牺牲少数成全多数的各种议题。近,它更进一步吸引了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思想者们的目光。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告诉了读者哲学家们为什么以及如何与这个哲学谜题抗争,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对与错的知识。如二战期间,伦敦饱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之苦,然而德国的飞弹因为是无人驾驶,绝大部份掉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南方,死伤虽没那么严重,但是死亡的市民大部分是较穷困的劳动阶级。作者讨论了:生命的数量或生命的质量能否做为利益衡量之标准?少数服从多数真的是正确的答案吗?作者在书末写到他不会选择将胖子推下桥,但他问读者“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当当价:¥26.10

定价:¥38.00

为您节省:¥11.9(6.9折)

加入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