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之 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文学家的优雅,哲学家的睿智。看到的只是一个絮絮叨叨的糟老头,他讲述自己的一切:习惯爱好,人际交往,经历体验,与女人的交往,以及他的哲学观和文学创作。它是一本萨特生活之大全,你无法从中了解他的存在主义和戏剧小说。你看到的,是学术之外的萨特。与一般的自传作者不同,萨特坦率得几乎透明,他讲性,讲女人,讲他小时候的打架斗殴,讲他对荣誉奖励的看法——他多次或逃避或拒绝领荣誉奖,无论是法国政府的还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理由是他主张平等,而奖励代表着等级……。中国人的护短避讳和伪崇高,在这里完全看不到。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有情有欲的普遍人。北大出版社出过一本《萨特,穿越1960》,那是一个法国人写的剧本,这里面的萨特有很多坏毛病,抽烟酗酒,使用过量的兴奋剂,文人相轻,好出风头,还是一个好色之徒。相信这个糟老头的絮叨为这个剧本提供了根据和素材。

萨特自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有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可能对他推崇备至,而痛恨他的人可能将他骂得狗血淋头。有时不仅是骂,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由于他支持阿尔及利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恐怖组织“秘密军队”两次往他的住所扔炸弹,欲置之于死地。 本书是从萨特大量的谈话、文章、著作、书信、日记中,撷取那些能反映萨特本来面目,能反映其个性、思想、生活的内容,根据主题,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摘译编排而成,后将一个有着透明人生的萨特呈现给读者。作为一个对世界有着如此巨大影响的人物,萨特个人的历史与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当当价:¥22.30

定价:¥29.80

为您节省:¥7.5(7.5折)

已售完

解玺璋 语言犹如一条观察、透视社会内部肌理的时间隧道,特别是社会流行语,或统治者借助官方传播手段强力推行的语言,尤为重要,可以称之为这个社会的DNA。德国学者克莱普勒所著《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就是这样一部“社会语言学分析”的学术专著,他也因此被誉为“新的语言和文化分析的先驱”。他的这一发现深化了我们对于语言的认识,在这里,语言不再仅仅是言说的工具,它还是表达的工具。因此,研究者不可避免地要回到历史现场,回到那个具体的情境中去。对中国读者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克莱普勒对纳粹语言的研究,为我们处理文革语言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甚至不止于文革语言,包括中共的整个语言系统,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反思文革,也许应该从清理文革语言,给语言去毒,纯洁民族语言入手。值得注意的是,文革语言和我们的民族传统语言又并非是毫无关联的,民族传统语言也是文革某些语言的土壤,或曰来源之一。人们常说的“洗脑”,往往发生于那些常用语、那些句型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在这个过程中,统治者希望强加给你的,便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你的肉体与血液中。不从语言入手解决问题,对文革的反思只能停留在控诉和政治批判的层面。

第三帝国的语言 : 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当当价:¥37.40

定价:¥52.00

为您节省:¥14.6(7.2折)

已售完

马立诚 现在国人喜欢议论国际政治。《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这两种国际题材的报纸成了市面上发行量最大的纸媒就是证明。其原因,在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对此,不少人都想一探究竟。但是,国际关系是一门学问,不掌握一点分析的工具,议论起来恐怕不得要领。1948年出版的《国家间政治》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摩根索先生受到一战、二战的影响,难免把国家间关系看得稍微灰暗一点。所以,他这本书的主题是:国际政治是为了权力而斗争。这里的权力,指的是一个国家企图影响、控制和支配另一个国家的行为。各个国家绞尽脑汁干的就是这个事情。因此国家间关系不免充满了尔虞我诈或真刀实枪的斗争。有趣的是,摩根索给帝国主义下的定义是:企图改变现有国际关系的政策。摩根索是最早阐述国家利益的理论家。他这本著作内容丰富,包括国家怎样寻求国际权力、国家之间的权力均衡、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国际法、国家主权、国际和平等。这本书思路清晰,首尾相应,论点与论据结合非常紧密,读起来有一种逻辑训练的享受。现在,《国家间政治》这本书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学领域中不可逾越的经典,是现实主义理论的高峰。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称这本书是“国际政治的划时代著作”,此言不虚。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 软精装插图本 未名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汉斯·摩根索所著、肯尼思·汤普森修订的《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被很多人奉为国际政治的奠基之作。它已是教师、研究生和成千上万的本科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当当价:¥33.70

定价:¥49.00

为您节省:¥15.3(6.9折)

已售完

陆建德 美国汉学家的阵容确实非常强大,最让人感叹的是汉学家中的历史学家。何伟业的《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讨论的是帝国主义如何用武器与语言强迫清朝政府、人民接受霸权工程的规训,书名来自作者对一张照片的解读:庚子年菜市口行刑的场景极为血腥,然而围观者旁边的一段墙上却是英语课程的广告。这本书研究的范围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庚子之变,作者在最后部分比较、对照了西方和中国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希望双方抛开历史的包袱,(西方)超越傅满洲式的病态恐惧,(人民共和国)超越对国耻的过分执著。何伟业批评圆明园大水法铜兽头的拍卖,但是我国的那些竞拍者也应该从全书的叙述中汲取一些教训(教训和“课业”一样,也可以翻成“lessons”)

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把中国嵌入到l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需要被征服人民自愿去接受的“霸权工程”。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霸权,l9世纪在华帝国主义通过武器的强制和语言的强制这样软硬两个方面,对清政府和人民进行“规训”。教育”他们在个由欧美帝国支配着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何伟亚超越“中国中心取向”,从西方列强构建新帝国的垒球性历史进程的视野,探寻在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殖民环境的联系。对我国学者和读者来说,本书在资料、理论、方法和视野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启示。 作者何伟亚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国际和亚洲课程主任,现任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上一部著作《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英文版)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列文森奖。

当当价:¥26.20

定价:¥38.00

为您节省:¥11.8(6.9折)

已售完

何怀宏 想介绍几本通过思想实验或实例分析来讨论道德、政治和法律哲学的书,不妨就从《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开始。这个“胖子”不是最近那部因黑客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电影中那个著名的“胖子”,而是一个虚构的“胖子”。看过哈佛教授桑德尔有关公正的视频第一集的读者,都会记得那个电车司机是否要改换轨道来救5人死1人的著名难题,还有是否要推下桥上的胖子来阻止电车的另一个难题。据BBC对数万人进行的调查,大多数人赞成前面的司机改道,却反对后面的推人,那么,这两个情境究竟有什么不同,使大多数人面对救5人死1人的同样结果,却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和选择?而这本书还不止于分析这几个有助于逼出人们心中潜藏的道德原则的个案,也不止于介绍电车难题起源和演变的来龙去脉,它还探讨了许多其他的道德困境的例证,评论了近年在西方较为流行的一种思想实验的探讨哲学的方法。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一个关于对与错的哲学谜题

作者简介:
  戴维埃德蒙兹,是畅销书《维特根斯坦的扑克》的作者之一,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卢梭的狗》、《鲍比菲舍尔走向战争》。同时,他还是畅销杂志《哲学迷》的创始人之一。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他,还是牛津大学乌希罗实践伦理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和广受欢迎的BBC纪录片配音者。
内容简介:
  一辆的火车正在向五个被绑在铁轨上的人飞驰而去。除非它可以停下来,否则那五个人必死无疑。这时,你正站在天桥上向下望,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就要发生的悲剧。站在你身边的是一个陌生的胖子,你可以选择将他推下桥,他会掉在铁轨上。虽然他会因此而死,但是他胖胖的身体将阻挡住前行的火车,从而挽救那五个人的生命。那么,你会选择杀死那个胖子吗?   这个问题看上去有些古怪,它是一个哲学谜题的经典变体,被称为电车难题。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哲学家与社会学家透过这个问题的思辩来探讨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诸如堕胎、战争、牺牲少数成全多数的各种议题。近,它更进一步吸引了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思想者们的目光。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告诉了读者哲学家们为什么以及如何与这个哲学谜题抗争,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对与错的知识。如二战期间,伦敦饱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之苦,然而德国的飞弹因为是无人驾驶,绝大部份掉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南方,死伤虽没那么严重,但是死亡的市民大部分是较穷困的劳动阶级。作者讨论了:生命的数量或生命的质量能否做为利益衡量之标准?少数服从多数真的是正确的答案吗?作者在书末写到他不会选择将胖子推下桥,但他问读者“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当当价:¥26.10

定价:¥38.00

为您节省:¥11.9(6.9折)

加入购物车

邢小群 这些年,中共在台地下组织的兴衰史正在浮出水面。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台湾作家蓝博洲《台共党人的悲歌》一书,以张志忠烈士和他的妻子季沄的生平为主线,是一部介乎于传记和纪实文学之间的著作。他试图追踪一个台共党人的家庭背影,展示一群理想主义者的背影。为什么称为背影?有关张志忠的生平资料太缺乏了。可能是从事地下工作的缘故,留下的书面资料极为有限,熟识他的人,又都牺牲了,因此,要给张志忠立文字之碑,难度确实很大。尽管如此,蓝博洲仍然竭尽全力,寻找线索,勾勒出了张志忠的身影,并以较多的篇幅写下张的妻子季沄——另一个地下党人的家世、学历和参加革命派往台湾的经历。如今,台湾已走上民主宪政的不归路,终结了以党派和政治信仰为理由的政治迫害,当局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白色恐怖已经向家属道歉。中国大陆也开启了思想趋向多元的进程。国共领导握手言和,你死我活的两党斗争,已经是一页翻过的历史。对那些为主义献身的烈士,后人更看重的是他们的人格,而非他们信仰的教义。在众多的历史性介绍中,台湾地下党人的群体面貌终究会真实展现。其中人格高尚者,也会被凸显出来。

台共党人的悲歌

作者简介:
  蓝博洲:TVBS电视台《台湾思想起》制作人;著名导演侯孝贤御用编剧;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时报出版公司曾经的主编……其作品被侯孝贤导演改编为中国首部国际大奖电影《悲情城市》。另有作品《台北恋人》改编为电影《好男好女》和数十集电视剧等。已出版《共产青年李登辉》等十余本书籍。曾获获《联合报》年度*书奖、《中国时报》十大好书奖、好书金鼎奖、时报文学奖……
内容简介:
  日本殖民地台湾回归中国以后,中共在台湾的地下党的组织、活动与败退,恰恰是从张志忠抵达台湾而展开并以张志忠的牺牲为结束的、整整长达八年的斗争史。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台湾共产党机构曾组织过暴力起义、武装割据等活动,但是实力悬殊,抵抗数年后终被血洗。一部分台共党人或投降、或卖党,但领导人之一张志忠夫妇却从容赴死。  《台共党人的悲歌》详细描写了张志忠夫妇的一生,以及那个时代里怀有信仰的台共党人群像,更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段缩影。  

当当价:¥31.50

定价:¥39.80

为您节省:¥8.3(7.9折)

已售完

何帆 向关心中东问题的读者推荐这本《阿拉伯的劳伦斯》。劳伦斯是个传奇人物,充满了神秘色彩,历来褒贬不一。尤其是根据他的事迹排成了电影之后,更是在西方家喻户晓。这本书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可以当作一个中东历史的普及读物。对中东的解读,往往会看得太近,比如只看沙漠风暴、海湾战争、阿拉伯革命,或者会看得太远,比如追溯到伊斯兰教的兴起,甚至农业文明最早在两河流域的出现,如果想要了解中东问题的根源,大体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入手,便能了解其来龙去脉。这段历史恰恰容易被人们忽视。巴黎和谈是一场混乱而失败的会议,种下了很多祸根。这段历史读来恰好能感受到既熟悉又陌生的距离美。

甲骨文丛书·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

作者简介:
斯科特安德森是一位资深战地记者,曾在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爱尔兰、车臣、苏丹、波斯尼亚、萨尔瓦多和许多其他战乱国家或地区报道。他常在《纽约时报杂志》发表文章,也为《名利场》《时尚先生》《哈泼斯杂志》《户外》撰写文章。他的著作包括小说《月光酒店》《检伤分类》,非虚构作品《试图拯救世界的人》《4点钟的谋杀》,以及他与自己的兄弟乔恩李安德森合著的《战区》和《联盟之内》。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英德语口笔译者,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读书不求甚解,全凭乐趣。代表译作《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哈比人》(合译)等。
内容简介:
20世纪*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史诗之一,阿拉伯起义和争夺中东的秘密较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披露此前不为人知的真相。用T.E.劳伦斯的话来说,*次世界大战中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是“插曲的插曲”。当时,欧洲的战壕内厮杀正酣,血流成河,西方的参战者很少注意到中东战区。所以,中东的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小群冒险家和下级军官来塑造的,他们离权力的核心很遥远。库尔特普吕弗是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在德国驻开罗大使馆工作,他的秘密任务是煽动反对英国统治的伊斯兰圣战。亚伦亚伦森是一位著名农学家和热忱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赢得了叙利亚的奥斯曼总督的信任。威廉耶鲁是家道中落的美国豪门后嗣,受雇于标准石油公司。他前往奥斯曼帝国,对土耳其人弄虚作假,以便获得珍贵的石油开采权。故事的中心是劳伦斯。1914年初,他还是一位考古学家,在叙利亚沙漠中发掘遗址;到1917年,他已经成为*次世界大战中*浪漫的角色,与敌人和自己的政府做斗争,为了实现他为阿拉伯人民构想的未来而奋斗。这四个人相互交织的命运——他们实施的计划、参与的战斗、遭遇的背叛,以及他们自己做出的背信弃义行为——折射了沙漠战争的恢宏气度、奸险阴谋和莫大悲剧。普吕弗成了德国在中东的特务头子。亚伦森在巴勒斯坦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犹太人间谍网,但是反犹和庸碌的英国官僚先是对他视而不见,后来又滥用他的组织,给他个人带来了悲剧。耶鲁成了美国在中东的*一名情报人员,同时仍然是标准石油公司的秘密雇员。神秘莫测的劳伦斯则率领一支阿拉伯大军,缔造传奇,同时还在进行一场秘密战争,反对自己祖国的帝国主义野心。《阿拉伯的劳伦斯》基于多年的原始资料研究,决定性地推翻了史学界关于现代中东形成的诸多旧观念。本书节奏明快生动,人物描绘入木三分,毫不留情地对欧洲殖民主义阴谋造成的破坏进行严厉谴责,精彩地记录了过去的愚蠢如何造成现今的痛苦。

当当价:¥62.40

定价:¥79.00

为您节省:¥16.6(7.9折)

加入购物车

邱华栋 莉迪亚·戴维斯的最大特点,就是她的短篇小说的篇幅之短,大部分都在2、3千字,有些小说甚至还不到100字。收录在中译本《几乎没有记忆》中的小说一共85篇,总字数在20万字,平均下来,每篇也就2500字不到。练武术的人有句话,叫做“一寸短,一寸险”,相对的是“一寸长,一寸强”。套用到写小说,那短小说篇幅短小,必须要精炼、锋利、惊险、迅捷,否则就是失败的写作。同样,长篇小说必须强,必须复杂,强大,浑浊、丰富,否则就是小家子气的东西。写小说短而又好的作家,我印象里面卡夫卡、博尔赫斯、芥川龙之介最为典型。莉迪亚·戴维斯的短篇小说高度风格化,在形式感上很奇葩,从我看的这85篇小说的内容来说,大部分都是关于当世、现世和人世的寓言化写作。因为,只有寓言化,才能在精短的篇幅里言外有意,达到意味无穷。所以,我直觉就觉得她从卡夫卡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当然,看了译者的介绍,才知道,她重点还学习了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美国诗人拉塞尔·埃德森的作品。但学习归学习,重要的是莉迪亚·戴维斯自己的创造性——她用寓言和片段的方式,用速写和素描的方式,用省略和暗示的方式,用意象和蒙太奇的方式,用绣花和截面的方式,用剔骨和还原的方式,用爆破和寂静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文学的世界,人世的观察。

几乎没有记忆: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 I

作者简介:
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1947年出生于美国麻省北安普敦,美国当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同时致力于译介法国经典文学,如福楼拜、普鲁斯特的作品。著有七本短篇小说集及一部长篇。2013年荣获布克国际奖。 曾获古根海姆奖、兰南文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13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为其颁发功勋奖章。
内容简介:
2009年出版的《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是莉迪亚·戴维斯迄今为止重要的作品合集,收录了从1986年到2007年出版的四本重要小说集,集中体现了她的写作特色。本书包含该小说集的前两部分,即《拆开来算》(Break It Down ,1986)与《几乎没有记忆》(Almost No Memory ,1997),本集包含85个精彩故事。

当当价:¥31.30

定价:¥39.50

为您节省:¥8.2(7.9折)

已售完

梁鸿 一反人类学的理论化和严肃面孔,把人类学考察和考察者的生活细节交织在一起,既充满生命的质感,同时,又把考察对象纳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体系之中。或者把自己的种种行径嵌入到考察对象的生活之中,幽默、诙谐,更重要的是在其中体会出一种平等。被考察者不再是遥远的原始人和野蛮人,而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世界之中的邻居,和我们一样,有爱有痛,有令人困惑的群体习性,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和体验世界的方式。书中没有文明人和野蛮人之分,因为作者不再是猎奇,不再把他们作为已经消逝了的、过去的生命和世界来写,而是以一种同在的视角和情感去理解所谓“原始部落”的生活和习俗。学术著作也同样可以写得活泼、引人入胜,并且,它还不只是技巧的问题,这种方式本身亦是作者世界观的问题。

天真的人类学家

作者简介:
     奈吉尔·巴利(NigelBarley):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前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附属人类博物馆(Museumof Mankind of theEthnography Depar tment ofthe British Museum)馆长。著有Dancing ontheGrave, Not a Hazardous Sport, Ceremony, The Duke of PuddleDock,Smashing Pots等书, 并为Channel 4电视台编写、主持Native Land影集。何颖怡: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比较妇女学研究员。曾任联合报系记者编辑与编译、水晶唱片创意总监、台北之音与爱乐广播电台主持人,目前是商周出版选书顾问,并专职翻译。著有《风中的芦苇》、《女人在唱歌》。翻译作品有《嘻哈美国》、《嘻哈黑话字典》、《摇滚神话学》、《乳房的历史》、《太太的历史》、《在美国》、《西蒙波娃美国纪行》、《安妮强的烈焰青春》、《冬日将尽》、《第四级病毒》等。
内容简介: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当当价:¥26.20

定价:¥35.00

为您节省:¥8.8(7.5折)

已售完

闻一 人之生命在于有尊严,而尊严的人生却是祈求不得的。人在有尊严时,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创造力是沸腾的;人在没有尊严,而竭尽一切,甚至鲜血和生命来追求尊严时,他的生命力是更为顽强的,恰如荒漠中的一朵干支花,他的创造力是深藏在心的底层的,恰如地火的不绝运行。人在再度有了尊严的机会而终不能获得失去的尊严时,生命力将在默默中枯萎,创造力将无回天之力,势回造物主。陆犯焉识是个人,是个在有尊严时能为尊严而活、没有尊严时为博得尊严而生、再度有了尊严的机会、奋力去寻回失去的尊严的人。在诸如陆犯焉识这样的人失去尊严、屈辱而生的年代,荒漠上的、凄凉草原上的、边关小镇的、穷乡僻壤的,甚至“专政”眼皮底下的芸芸众生给予了他们无限的同情、关照、协助,使得陆犯焉识这样幸运的人像富含淀粉的“白冷草”那样幸存了下来。幸存的机遇不多,难得,但一旦幸存下来了,一场为自己的尊严(失去的和尚没有失去的)的新斗争也就开始了。《陆犯焉识》是本家谱式的记录,是份个人的传纪,但它的思想的深度、文字的精辟、解剖的无情、抨击的力度令人开眼,因此它实际上是本时代的记录,是陆犯焉识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死碑。陆犯焉识一生是场悲剧,悲剧的实质并不在于他个人的不幸、苦难,而在于他追寻的尊严之途始终不能与那个时代的被规划好了的车辙相重叠。

陆犯焉识

作者简介:
  严歌苓,著名旅美女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人寰》《雌性的草地》等。短篇小说《天浴》《少女小渔》《女房东》等。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白蛇》《谁家有女初长成》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多部作品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近几年的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
内容简介: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 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当当价:¥25.20

定价:¥35.00

为您节省:¥9.8(7.2折)

加入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