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之  在毕淑敏的笔下没有官方意识形态,没有不懂装懂的说教腔,没有主旋律,有的是推心置腹的真诚,是阅尽人生的智慧,是生活中的感悟,是独到的思考。很多人谈教养,这本书仍有其独到之处。教养是细水长流,是习惯的总和,是可得可失的。教养与遗传不相干,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X光片。

教养的关系花园

作者简介:
毕淑敏:作家、心理学家、主治医师。
内容简介:
《教养的关系花园》系“四弦散谈”之教养篇:每个个体都是来自社会小的细胞——家庭,家庭赋予个体的点滴,会持续不断地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渗透出来。如何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自律的人,不仅关乎个体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正如某位哲人所说: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磨砺后代/自己拥有一颗不卑不亢,敢爱敢恨的心;养成一种真诚坦然,坚韧上进的品质,如此,便是教养的证据。

当当价:¥23.00

定价:¥32.00

为您节省:¥9(7.2折)

已售完

西川  现代人读古诗,常把古人放得远远的,比如一千年前的古人,我们觉得他就是一千年前的人,而袁凌让我吃惊的是,他把这些古人当作当代人,或者可以说把他把自己变成古人的同代人。一旦古人在我们眼中变成活人,而不再是死人,不再是知识,不再是供起来的东西,不再神圣化,我们就会在阅读和想象中获得别样的感受。袁凌找到了一条特别迷人的通道,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不仅仅理解唐朝人,理解战国人,理解屈原,理解曹植,理解宋代那些伟大的诗人,都应该这样,甚至延伸到理解古代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也应该如此。

在唐诗中穿行

作者简介:
  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平利。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知名记者,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代表作《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南方周末》和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在《小说界》《作家》《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十万字。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等书。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新浪2014年度好书榜、在场主义散文单篇奖入围。
内容简介:
  本书以唐代诗人的生命故事为主题。“非虚构”作家、“文字世界的手艺人”袁凌以现代人意识,还原唐代诗人与世界共处的方式。袁凌找到了一条通往唐朝的迷人通道,让现代人以此进入唐朝,感受唐朝人的欢乐和悲哀,风雅和困顿;同时理解唐朝社会的丰富与复杂。   这是一部直面自我的当代精神之书、一部名为“长安古意”的现世寓言。袁凌的语言灵动、富有诗意穿透力,交织现实与虚拟,重现在唐朝的繁荣与倾覆下,唐代诗人与今天的我们共享的人性困局。

当当价:¥26.20

定价:¥38.00

为您节省:¥11.8(6.9折)

已售完

赵汀阳  这本杰作,顾名思义,以媒介学的方式讲述了图像之生与死。德布雷发明的“媒介学”并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方法。媒介学之所以不可能是一个学科,是因为它反对的就是学科的限制,它试图超越学科的分界而研究把生活的各种事情联系起来的媒介,也就是中间存在。这本书所研究的“图像”就是一个中间存在,它涉及宗教、技术、艺术、政治等多种功能,既是人与物的交往途径,也是人与人的交往途径。德布雷试图说明,图像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生活形式,图像就像语言一样,处理着人类生活所遇到的那些根本问题。

图像的生与死

作者简介:
  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1940年出生于巴黎,法国作家、思想家、媒介学家,著有《通用媒介学教程》(Cours de médiologie générale)。2010年6月曾来中国讲学,主题为“知识分子与权力”,在中国的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   译者简介:黄迅余,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曾长期任自由职业同传译员(汉语,法语,英语)。为国际组织(如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政府部门、事业机构、私营企业等众多客户提供过口译和笔译服务;还曾多次担任中法作家文学研讨会的口译和笔译。工作之余,在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任教。与父亲黄建华合作翻译过《罗马爱经》、《蒙田散文》、《中国社会文化史》等重要著作。现为联合国专职译员。   黄建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审、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棕榈叶二级勋章,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译著有《论实证精神》、《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夜之卡斯帕尔》、《蒙田随笔》(与梁宗岱合作)等。曾出版散文集《花都异彩》、《随谈录》,诗集《遗珠拾捡》、《黄建华短诗选》等。他还是辞书学者,专著《词典论》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内容简介: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当当价:¥36.00

定价:¥48.00

为您节省:¥12(7.5折)

已售完

金理  《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撰者沈建中自谦“连在先生门下做学生的资格都没有”,但有心步武前贤,成此巨编,为他日再集施先生年谱,奠下基石。施先生晚年的部分回忆,似乎不免于惨痛历史记忆的纠缠,故而在表述中留着些许遮掩、回旋,比如《<北山集古录>自序》中说:“鲁迅从古碑走向革命,而我是从革命走向古碑。” 但如果以为施先生晚年只是“退守”,则又想错了,由《事录》翻检其晚年书信,我们不时可在隐幽的心曲中见到反讽、激愤之辞。

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全二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当当价:¥156.40

定价:¥198.00

为您节省:¥41.6(7.9折)

已售完

马立诚  麦克亚当、塔罗和蒂利,这三位美国教授忽有一天对政治斗争发生了兴趣。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和梅隆基金会帮助下,经过3年。研究,出版了这本书。本书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以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18个政治斗争事件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政治斗争勾画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18个案例,很能引起政治爱好者的兴味。比如意大利独立运动,瑞士、西班牙和墨西哥艰难的民主过渡,美国民权运动,中国文化大革命,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独立建国运动等等。三位作者以简练的篇幅,解剖了这些政治斗争的内在理路。

斗争的动力

作者简介:
道格·麦克亚当,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政治过程与黑人暴动的发展,1930—1970年》(1982)、《自由之夏》(1988,该书使作者得以分享1990年C.赖特·米尔斯奖)。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18例斗争事件,试图通过比较性的分析,为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各类政治斗争事件提出一个较具一般性的方案。几位作者详细说明了他们在解释革命、民族主义及民主化问题时所使用方法的含义,力图辨明一再引发广泛的斗争政治活动的各种机制及其作用过程,如居间联络、范畴形成和精英背叛等等,由此对目前斗争政治研究领域盛行的静态的单一行动者模式提出批判,并将分析的重心转移到斗争中的动态互动上。

当当价:¥24.80

定价:¥31.50

为您节省:¥6.7(7.9折)

已售完

吴强  中国文化界已经很久没有像今年这样关注加缪,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勇敢的天才》,就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加缪传记,读来惊心动魄。一来,这本传记不止是加缪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两位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文学家、哲学家加缪和生物学家莫诺的合传;二来,这本传记的相当篇幅用于历史的回顾,围绕二战前后历史事件的铺陈,从战争期间的抵抗运动到战后的匈牙利事件、阿尔及尔危机、和1968革命,不仅提供着两位传主的活动背景,而且直接制造出一种阅读的紧张感,以时间线的进程安排,让读者无时不刻感受着强烈的时代责任。

勇敢的天才——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哲学家从法国抵抗运动到

作者简介:
西恩·B.卡罗尔,作家,国际知名科学家。是三本重要作品的作者:《非凡的生物:寻找物种起源的史诗冒险》(Remarkable Creatures: Epic Adventures in 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Species),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非小说类文学作品);《优胜劣汰》(The Making of the Fittest),荣获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科学图书奖(Phi Beta Kappa Science Book Award);《无尽之形美》(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入围洛杉矶时报科学与技术图书奖(L.A. Times Book Priz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他还为《纽约时报》科学版写作“非凡的生物”专栏。卡罗尔博士也是教育界领军人物,目前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所担任科学*门主管一职,并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担任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教授。
内容简介:
黑暗和光明,极权和反抗,荒诞和幸福,命运和自由  法国沦陷、匈牙利危机、冷战和极权主义、加缪与萨特的著名决裂、60年代左翼运动……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贝·加缪和雅克·莫诺  20世纪两个伟大天才人物的人生轨迹和生命交集   一个极权社会不可能出现任何进步。恐怖,除了变得更加恐怖,不会有任何改观。绞刑架不会变成自由和宽容的标志。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一个党或一个人拥有*权力,没有不将其滥用到极致的。 ——加缪   生命的激情“是一种冲动,一种想要理解人类存在意义的苦痛、对合理化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切的诉求,而且也是人类精神中*强有力的动机。 ——雅克·莫诺   1940年春天,胸怀大志但默默无闻的作家阿尔贝·加缪与初出茅庐的科学家雅克·莫诺在巴黎各自默默追求着平凡的生活。德国入侵并占领法国后,二人不约而同加入了法国抵抗运动,并在对抗纳粹解放国家的运动中逐渐成为了关键人物。劫波度尽,他们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战后,经过种种曲折,他们发展出深厚的友谊,分别成为现代文学及生物学的领军人物,并在各自的领域荣获诺贝尔奖。他们拥有巨大的热忱和非凡的天赋,并发现对方具有同样的决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基于大量未公开的材料和多年的调查,本书揭示了他们所经历的我们时代中那些*黑暗的事件,以及他们如何成为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天才。本书作者认为,加缪和莫诺两人都着迷于寻找人生的意义这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永恒问题。人生的经历迫使他们提出*基本的问题:什么值得你付出生命?什么值得你活下去?获得自由之后,他们又提出一个急迫的问题:值得你一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二战、德国占领法国、冷战、匈牙利革命等事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人类对意义的渴求没有变,他们追寻意义的方式和效果也没有变。

抢购价:¥24.90

定价:¥49.80

为您节省:¥24.9(5折)

加入购物车

严搏非  在现代精神胜利行进的300年中,在经历了几次大胜利和大挫败后,今天的世界似乎又到达了一个困难的节点,而中国,我们的这个超大规模的独特文明,则在与世界精神相交的150年后,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经验搅乱着世界。中国的问题,对我们自己和对这个世界,都是一道难题,非大苦难大毅力而不可解。金观涛和刘青峰的这部《思想史》,就是一道以他们的大毅力在向命运的求索中得出的解。这部书从先秦讲到清末,中华文明的精神运动在表面的种种偶然之下隐藏着深刻的非如此不可的逻辑。

天下·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作者简介:
      金观涛,现任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  刘青峰,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前任主编。  二人在“文革”中期由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郑州大学任教;1978年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任编辑工作,同时从事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1980年代创办《走向未来》丛书,从事民间文化事业;1989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2008年退休后到台湾政治大学任教。  二人长期合作学术研究,合著的主要代表作有: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卷),《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两位作者自《观念史研究》后,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本书根据二位作者主讲的中国思想史讲座讲义整理修改而成,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前六讲的内容,由先秦诸子到清代思想,下卷包括从晚清到当今中国思想大脉络的展开,上下两卷试图展现出一张从春秋战国到当今思潮的思想演化的整体图画。本书为上卷。  书中,作者以其独有的大历史观,把思想史的演化与社会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并着重讲解了思想与社会的生动互动,给人一种思想触手可及、历史通透可察的感觉。该书是当代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厚重专著,适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更适于关心人类文明和中国往何处去的读者认真阅读。

当当价:¥49.70

定价:¥58.00

为您节省:¥8.3(8.6折)

已售完

启之  一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位小资白领的文字。当今,孤独是个时髦的词。但是作者并非追赶时髦。她在借女性借爱情诉说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她问心理医生。医生的温柔回答——“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啊”——实际是在搪塞。职业性的搪塞。萨特说得好:存在纯属偶然,人生全无意义。但是,人可以选择,可以建构,意义就在此中。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作者选择与建构人生意义的尝试。

不可慢待的孤独 宋涵著

作者简介:
宋涵:   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财新网、网易女人和无时尚中文网等新媒体特邀专栏作家;   一个研究爱的、清醒又浓情的人;   关注中国女性的生活状态,提倡让女人更自由、独立、幸福的女性主义者;   作品:《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宋涵微信公众号:songhanwonder   宋涵微博:
内容简介:
当一个人孤独时,他/她并不是一潭死水。孤独,并不是吞噬生命的黑暗,而是灼烤着生命的火,它是一种提醒,提醒着生命本应是:独立的、原创的、值得认真对待的。   孤独的奖赏,大约每一个不慢待孤独的人,都能遇到。这需要你清醒地知道:   爱,当然是有条件的盲目的人,无论自以为多爱,都不可能与爱结缘。有些人终生忙碌,却不能掩盖他们从不反思的懒惰。只有经过心智启蒙的人,只有势如破竹地划开一层层虚妄的偏见、看见真实个体的人,才享有了爱。千万不要任何“爱”都去信。爱,当然是有条件的。   爱的条件,是首先懂得爱自己,是从工具化的大机器中将自己救赎出来的智慧和勇气。   常与自己的心交谈   无论如何,活着就是要活得更智慧和更幸福。我们无法完全克服本能,但我们可以在本能冲动之前,留一点迟疑和观察。世界辽阔无常,有些路总要一个人走,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尽量去做:少一点对自己“落井下石”,多给自己一点理解的拥抱。   梦想不远,就在路上   没有人规定劳作与诗意不能并存,我认同荷尔德林所说的,“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被命运羞辱时,有人愤怒,有人认命,而有人终选择让自己更有力量,哪怕一点点。不要轻易否定生命的坚韧性和反弹能力,不要让“懦弱”躲在“抑郁”的盾牌下为虎作伥。你得为你的爱好投入时间和创造力,而不是幻想和嗟叹。

抢购价:¥19.30

定价:¥35.00

为您节省:¥15.7(5.5折)

加入购物车

查建英  这本祭奠追忆故乡故人的文字,大概写于野夫那段历经变故、人到中年的沧桑岁月。诚如他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长篇。”仅以此书来看,相较于暴露讨伐恶人恶行,或细描深究人性幽暗的复杂纹理,野夫更擅长的,似乎是抒写讴歌那些在时代巨变中受尽伤害的善良人和老实人。书中那一长串脚步踉跄、终于砰然倒下的人影,无一不是心地淳良的普通百姓和书生。他们的人生被中国上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战争与革命粗暴地裹胁而去,无人能逃过最终的毁灭。

景凯旋  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的《惨败》是一部独特的小说,它的情节十分荒诞,充满反讽,它描写了现代极权下的人文困境,即在刽子手与受害者之间做出必取其一的选择。《惨败》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写一个老人陷入回忆,他一直在构思一部与奥斯威辛有关的小说,后面部分则是写一个名叫柯韦什的人物的故事。事实上,老人与柯韦什都是凯尔泰斯自己,讲述的是他在新制度下的经历。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在极权社会,那些最有道德感的人往往都是生活中的惨败者。或者说,那些生活中的惨败者往往都是最有道德感的人。

惨败(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作者简介:
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esz Imre),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1929年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他被关进了德国纳粹分子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又被转移到德国境内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8年返回匈牙利。他在报社工作过,并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内容简介:
《惨败》是凯尔泰斯的一部小长篇,叙述者是一个后来成为作家和文学翻译者的中年人。这个人对过去遗留的影响感到痛苦不堪,为自己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不能抚养一个孩子而悲痛,同时也穿插回忆了自己失败的婚姻和职业生涯。 本书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同为作者的处女作《无命运的人生》的续篇。

当当价:¥20.50

定价:¥26.00

为您节省:¥5.5(7.9折)

已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