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凯旋  阿克顿勋爵有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这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的铁律。此书以大量证据表明,极权制度是最能滋生腐败的温床。纳粹是以反魏玛共和国的腐败而获得民众支持的,但其上台后的腐败程度却远超过魏玛共和国。纳粹政权的腐败与反腐都是出于人治,而非法治。有组织的任人唯亲是这个体制的基本特征,因而不可能制度化地反腐。正是希特勒领导层系统性地促进了腐败现象,并利用腐败来达到统治目的,才导致腐败不可遏制地漫延。在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的情况下,这个制度不可能真正的反腐。

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

作者简介:
弗兰克·巴约尔,生于1961年,德国历史学家,目前任职于汉堡大学历史系、慕尼黑—柏林当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近现代史,尤其是第三帝国与大屠杀的历史。其他作品有:《大屠杀,公开的秘密:德国人、纳粹高层与盟军》、《汉堡的“雅利安化”》、《文明与野蛮:现代性的矛盾潜能》等等。   
内容简介:
纳粹起家的一个道德号召就是要铲除魏玛共和国的腐败,但是纳粹自己也没有在德国建立起清明的政治。第三帝国的腐败是成体制的、自上而下的全员腐败。纳粹政权以腐败手段谋求体制的稳定,因此腐败行为受到纳粹当局的默许。即便少量腐败行为遭到了制裁,也只是为了纳粹党内小团体党同伐异的政治斗争的目的。弗兰克巴约尔查阅了大量的庭审记录、新闻报道、党内报告等历史资料,他的研究揭示了纳粹德国的自我毁灭之路。   

当当价:¥25.30

定价:¥38.00

为您节省:¥12.7(6.7折)

已售完

马立诚  在中日两国关系陷入焦灼之际,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由60多位日本学者共同执笔撰写的《日中关系40年史》。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我们放大眼光,全面思考两国关系,推动两国和解,具有重要意义。这部著作分为四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间交流,全面深入地论述了40年来中日关系在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脉络。在叙述两国关系史时,能够结合国际环境的变化,既有一般情况的总论,也有具体问题的分析,使读者在获知全貌的基础上,再深入到具体问题中,有利于全面细致地了解两国关系。

日中关系40年史(1972-2012)(全四卷)

作者简介:
  高原明生,本书编者代表,1958年出生。Sussex大学开发问题研究所博士课程毕业,DPhil。此后先后担任笹川和平财团研究院,日本驻香港总领事馆专门调查员,樱美林大学专任讲师,副教授。立教大学副教授,教授。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现职)。期间还担任日本驻华大使馆专门调查员,英国开发问题研究所理事,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ThePoliticsofWagePolicyinPost-RevolutionaryChina》等。   高原明生,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1981年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开发问题研究所博士课程毕业。历史立教大学法学部教授等职,2005年起任现职。   步平,男,1948年7月出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78年至1992年在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2004年7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副所长。2004年11月至2011年9月,任所长。其间,2004年11月至2010年9月任所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东北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执行会长、日本横浜市立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新潟大学客座教授。   服部健治,中央大学大学院战略经营研究科教授   丸川知雄,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   园田茂人,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王新生,男,1956年6月18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北京大学,现为历史系教授,世界史(日本)方向博士生导师,从事日本历史与政治的研究与教学。   张季风,男,1959年8月出生,吉林伊通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秘书长。   欧文东,男,国际关系学院日语专业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本文学硕士(日本语言方向),日本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张小苑,河北大学。   叶琳,女,1982年7月出生,四川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副主任、编辑。   马静,中国社会科学院。   周颖昕,中国社会科学院。   服部龙二,中央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   王禹,国际关系学院。  
内容简介:
  《日中关系40年史(1970~-2012)》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日本出版的一套书,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间四卷,以日本学者的视野,全面、深入地论述了1978年中日恢复邦交至2012年间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脉络,既有一般情况的叙述,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并进而在所论列的问题上阐明各自的观点。本书可以视为日本国内近四十年日中关系研究的集大成者,无论我们是否同意其观点,作为研究和现实政策的参考,都是具有相当高的价值的。

当当价:¥186.60

定价:¥280.00

为您节省:¥93.4(6.7折)

已售完

启之  遗忘有损于历史研究,有益于个人心情。书法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晚年“不愿温习烦恼”即此类也。他的日记里没有议论,没有喜怒,没有臧否,看不到一丝一毫心灵的跃动,只有在梦里才流露一点感情:“梦援师来病房看我,我迎去抱住,见言笑如平时,似未知其已死,又似知其其已死复来,故迎抱也,旋醒。”。编者说,启功日记的风格是平淡冷峻。或许将来的中国会产生一门学问——解读那个时代的私人日记的学问。教授们会告诉学生,如何从豆腐账里看出时代的信息,从认罪书中看出人性的扭曲。

启功日记

作者简介:
  启功(1912-2005),满族,爱新觉罗氏,字元伯,又作元白。北京人。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教育家、诗人。   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内容简介:
  这批日记是在启功先生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的。   跟他熟悉的人向来认为,启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因此颇感意外。   惟其如此,这些特殊时期和因特殊事情而留下的日记,才显得如此珍贵。   随书赠送书签一个,上有启功先生的书法联语:云霞词彩珪璋度,川岳精神松桂身。

当当价:¥18.60

定价:¥28.00

为您节省:¥9.4(6.6折)

加入购物车

陆建德  留学英伦的章士钊深受英伦的宪政主义影响,英国自由主义者约翰·莫雷的《论妥协》更是让他受益匪浅,他对激进的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他的《调和立国论》的主张,都深受《论妥协》的影响。这本《论妥协》极富政治智慧,政治毕竟是妥协的艺术。译文令人稍感遗憾,好在附有英语原文。

论妥协

作者简介:
  约翰·莫雷(John Morley,1838—1923)   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和报刊编辑,做过记者和国会议员,担任过爱尔兰政务司司长、印度事务大臣,曾于1909年与印度总督明多共同筹划了“莫雷—明多改革”。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评论员,因宣传政治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享誉全国。莫雷的文学成就体现在传记作品创作上,《格莱斯顿生平》一直被誉为传记作品的经典之作。他亲撰了部《埃德蒙?伯克评传》,还著有数部文学、政论文集。莫雷的《回忆录》以一个自由主义政治家的眼光审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情。
内容简介:
  妥协向来是个有趣而重要的话题,是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之一,即有商量、有退让。人们在运用各种适应环境、处事交往、从众妥协的技能时,受到一些理由的限制。《论妥协》以简略而直接的方式,讨论这些限制。如今,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这样的原则:人有权自由思考和独立行动,在运用理性时不过分敬畏权威,在决定生活方式时不盲从习俗。那么,当天平的一端是实际的便利或流行的偏见而另一端是真理时,我们应当怎样权衡,作出多大程度的让步?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感情和信念来选择、表达或行动的时候,应在什么程度上容许多数人的感情和信念影响自己?即时的效果和普遍的可行性,是检验一项政策本质的主要标准吗?   《论妥协》备受章士钊先生的推崇,他非常赞同书里的观点:17世纪以来西方所有的政治运动都可归于妥协。章士钊曾在自己的文章《调和立国论》中多次引用该书。可以说,《论妥协》极大地影响了章士钊“调和立国论”的思想。胡适称此书“思想深湛,风格高尚”,是他人生中重要的精神影响之一。

当当价:¥33.10

定价:¥42.00

为您节省:¥8.9(7.9折)

已售完

关凯  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通过对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研究,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解释在中国的起源及其性质,阐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对的问题,并考察他们对当时中国革命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马克思主义史学把历史唯物主义强加于中国历史的做法使其解释中国历史的成效大打折扣,最终殃及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声誉。这些教训对中国历史意识的贡献是:“思想和价值不是超历史的永恒存在,而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存在的产物”。

海外中国研究·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20—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当当价:¥18.70

定价:¥25.00

为您节省:¥6.3(7.5折)

已售完

关凯  很喜欢“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序中的第一句话:“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学界兴起了中国研究热潮,中华民国史专家易劳逸的《毁灭的种子》就是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中的一部,本书的主题是权力与国家,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谁丢失了中国”。经过1927年到1937年在南京的“黄金十年”,从1937年到1945年,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也成功牵制了日军的力量,对二战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成功有无数的妈妈,而失败却是个孤儿,本书关注的就是国民党政权毁灭的种子是怎么生根发芽的。

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

作者简介:
易劳逸(Lioyd E.Eastman),美国伊利诺大学历史系教授,享誉国际的中国现代问题专家,尤其对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历史有独到的研究。其代表作有:《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流产的革命:1927—1939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国民党中国的法西
内容简介:
国民党何以失败?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后,一个在国际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易劳逸教授通过国民党自身的各种材料,运用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摘取若干典型事例,精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作者认为,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美援,而是由于其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诸如腐败无能、纪律废弛等等。  关于这本书的价值,可以用雷利·桑德兰的一句话来概括:“对国民党失败这一问题的新近研究会由《毁灭的种子》而得以开拓。”

当当价:¥15.00

定价:¥20.00

为您节省:¥5(7.5折)

已售完

昝涛  现有的伊斯兰文化书籍,要么是部头太大,要么就是板着面孔,读起来枯燥乏味。我最近看到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美国学者罗宾·多克的《伊斯兰世界帝国》这本书,才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合适作教材的小书。在当前的中文阅读环境下,出版一本以伊斯兰为主题的新书是很不容易的,哪怕是译著也是如此。在当前大学的通识教育呼声日高的情况下,大学生学习跟伊斯兰教有关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对于理解文明的多样性,对于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都是很有必要的。

伊斯兰世界帝国

作者简介:
作者 罗宾多克,Weekly Reader与U.S. Kids杂志编辑,18年来一直致力于撰写儿童读物。她为少年读者所撰的书籍超过35本,题材广泛,包括历史、地理和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译者 王宇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从事伊斯兰教研究。 李晓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讲师,从事伊斯兰教研究。
内容简介:
《伊斯兰世界帝国》讲述了伊斯兰帝国建立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伊斯兰帝国对于今天的深远影响。书中描述了帝国形成及扩张过程,详述了帝国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如建筑和艺术,天文学和数学,习俗、节日和饮食,政府机构,制造业和贸易,语言与文化,军队组织和战略战术,神话和宗教信仰。  

当当价:¥40.40

定价:¥56.00

为您节省:¥15.6(7.2折)

已售完

启之  捷克女作家海达的前半生经历了纳粹时代和斯大林时代,逃到美国之后写了这本《寒星下的布拉格》。在她的书里,我们会发现很多熟悉的东西:出身决定一切、党比法大、以打小报告和暗中监视来向党效忠,党中央制造冤假错案,平反不彻底,有被害者,无施害者;害人者在冤狱平反之后,继续升官……党员官员为党的利益宁愿自诬,株连——她的丈夫被抓,她就成了政治贱民,没有工作,没有食物……书的末尾,作者描写了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捷克人与俄国占领军的斗智斗勇,令人解颐。

寒星下的布拉格 1941-1968

作者简介:
  海达.科瓦莉(1919-2010),捷克女作家、翻译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她与父母和丈夫于1941年被驱至波兰,1944年再转奥斯威辛,父母死于毒气室。海达又被送往基督堡,受迫在军工厂和砖窑做苦工,1945年初,在被押往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的途中脱逃。其回忆录早以捷克语出版于1973年,1986年翻译修订后,以《悲星之下:布拉格生活,1941-1968》之名在美国重出,被誉为关于极权时代令人心碎的非凡记录。因为《悲星之下》而闻名于世的海达·科瓦莉于2010年12月5日在布拉格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回忆录,富有文学色彩。出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很大的影响。作者是一位犹太女性。书中记叙了她亲历的两段令她刻骨铭心的历史:头部分是纳粹占领时期,作者从集中营死里逃生;后部分的故事发生战后的布拉格,作者的丈夫是国家的一名副部长,在肃反中被处决,后获平反,但作者被诛连,过上一段极动荡的生活。书中对于过往的历史,有相当的认识价值,也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

当当价:¥26.20

定价:¥35.00

为您节省:¥8.8(7.5折)

已售完

邱华栋  阿尔贝·加缪并不是一个纯思辨型的哲学家,他从来都没有像萨特那样写过砖头一样厚的哲学著作。他是以自身经历、以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的行为,来推导出时代的哲学命题的带有哲学思想的小说家。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谈到加缪的时候说:“他有着一颗不停地探求和思索的灵魂。”《孤独与团结》一书收录了加缪女儿珍藏的家庭照片、报纸影像、手稿等资料,记录了加缪如何从阿尔及利亚的贫穷少年,一步一步走上诺贝尔奖台,并最终以荒诞的方式告别人世的传奇一生。

孤独与团结:阿尔贝·加缪影像集(加缪之女独家珍贵影像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孤独与团结:阿尔贝?加缪影像集》收录了卡特琳娜加缪珍藏的家庭照片、报纸影像、手稿等资料,记录了加缪如何从阿尔及利亚的贫穷少年,一步一步走上诺贝尔奖台,并*终以荒诞的方式告别人世的传奇一生。展现了阿尔贝加缪作为小说家、剧作家、哲学家、记者,乃至丈夫和父亲的不同侧面,丰满地呈现了一个用孤独来坚持自己内心力量的伟大人物。

当当价:¥101.10

定价:¥128.00

为您节省:¥26.9(7.9折)

已售完

陆建德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早在2002年就由韩敏中翻译成中文出版了,可惜在国内读书界没有什么影响。近日读殷企平的《“文化辩护书”: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又想起阿诺德那本书对当下中国的意义。殷企平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解读这些十九世纪英国文化界代表人士的小说、诗歌和批评著作来表达他对转型期社会的特殊关切。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这几位英国作家发问:什么是进步?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美好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科技和经济指标,还是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世界·大师·原典·文库(中文导读插

作者简介:
     马修·阿诺德(MatthewArhold,1822—1888),英国文学理论家,诗人,牛津大学诗歌教授。他的著述纵横逍遥于抽象的文学批评和实际的社会批评之间,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华美艺术的特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他既尖刻地嘲讽了平庸低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高尚超远的精英文化理想,同时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民主思想和对社会大众真挚的人道主义的同情以及相应的大众文化理念——也许正是为此,人们将其奉为“文化批评”的先驱人物而顶礼膜拜(在当代中国文化批评界,他的名字是有言必称的)。然而,阿诺德的地位却远远超出了所谓的文化批评范畴,他在宗教学、古典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人们很可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界定了阿诺德,所以贺洧滨这本新译意在呈示一幅阿诺德的自画像,希望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从中光复其历史面目,从而窥见其“哲人”、“诗人”和“真人”的本色。顺便提醒大家,阿诺德也曾被崇为维多利亚“三大诗人”之一,与阿尔弗雷德·坦尼森(Alfred,LordTennyson,1809—1892)和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齐名。
内容简介: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英文(中文导读插图版)》由马修·阿诺德著,编委会导读。《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的目的是大力推荐文化,以帮助我们走出目前的困境。文化作为我们追求全面完美的手段,要了解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所有问题,以及世界以往所有的*秀的思想和言论,通过这些*秀的知识,调动起鲜活自由的思想之流,来冲击我们刻板地尊奉的固有观念和习惯。我们现在不屈不挠地却也是机械教条地遵循着陈旧的固有观念和习惯;我们徒然地认为,不屈不挠地走下去就是德行,可以成为机械刻板地固守旧有观念和习惯而造成的后果的借口。

当当价:¥15.80

定价:¥23.00

为您节省:¥7.2(6.9折)

电子书价:¥15.04

加入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