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  道德进步的标志是什么?人类文明进化的尺度何在?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美国学者斯蒂芬·平克提出了一个标准:看人类生活中暴力和痛苦减少的程度。他用大量的数据、图表和故事证明,按照这个标准,人类在道德上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他认为,解释暴力下降的关键在于理解将我们推向暴力的心魔,以及将我们带离暴力的善良天使。政府组织、识字率、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让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并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道德的进步不必在美德的加法中寻找,它首先体现在暴力的减法之中。

唐小兵  《人文寻求录》是不久前逝世的林同奇先生致力于学术研究20年的成果,在中美学界和知识界之间,搭建了一座思想交融和文化互动的桥梁。他面向西方人诠释牟宗山、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面向中国人阐释史华慈、格尔茨、柯文、海登·怀特等美国一流学者的学术真知。读他写的这些语言优美、阐发精到的长文章,就会领悟到林同奇先生对于他所论述的对象,是真正沉潜到了思想文本和历史语境的深处,这些文章就是他用来照亮中西之间思想学术盲点的光焰,即便微弱,却时刻闪烁,能够点亮那些在思想的孤旅中艰难跋涉的同道中人。

人文寻求录:当代中美著名学者思想辨析

作者简介:
  林同奇 1923生于北京,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其人生和学术历程都颇曲折,研究领域广泛,在历史学、语言学、思想研究等方面都有建树。尤其在向美国学界介绍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史华慈研究方面建功甚大。林先生对中美学界学术思想的相互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个人的文集,本书反映了作者二十年来的学思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能说完全自觉,却隐然有一个追寻的目标指引着探索的大方向。我试着把这个追寻的目标归结为“人文寻求”。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可视为人文寻求留下的足迹的记录,故称“人文寻求录”。 诚然,这种寻求涵盖了文化的物质与制度层面,并涉及形而上与宗教领域,但是它的目光始终盯在人的身上。它的核心是对人的叩问。……但是,大家知道,人必须而且只能从自己生长于其中的群体的文化中汲取知识与价值,以充实自己,否则不仅在生存中寸步难行,而且即便生存下来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或是一个“臭皮囊”。……(因此,)人文寻求势必同时包括人的寻求和文化的寻求两方面,中华民族魂的再塑造也势必各国文化向何处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本书所涉及的几位美国学者哲人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如文学、史学、哲学、人类学、美国学)中,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这些问题和关切做出自己的回答。事实上,他们都是美国当代各自领域中人文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我认为人文寻求不仅是中国大陆许多学者和我自己的寻求,而且也是本书所介绍的几位美国学人的寻求。换言之,盘旋在太平洋两岸学者心中的问题意识是交叉重叠的。事实上,正是这种交叉和重叠吸引了我,驱使我去研究他们的思想。这种研究实质上可以视为围绕着同一巨大问题意识中若干具体的议题展开的多边的,跨文化的思想对话。

当当价:¥26.00

定价:¥52.00

为您节省:¥26(5折)

已售完

解玺璋  李向东、王增如夫妇所撰《丁玲传》,是当下丁玲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丁玲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存在,长期以来,已经根据不同的需要被涂抹成各种颜色,两位作者所做最重要之点,即为之清污,恢复丁玲的本色。它不是一部翻案之作,也不是一部申冤之作,两位作者以一种平实而又节制的叙事态度,客观而理性地讲述了丁玲的一生。对于写作对象,他们掌握丰富而完整的一手材料,也有着理性态度之内的感情,从而成就了一部现当代作家传记的优秀之作。

《丁玲传》(上、下)

作者简介:
李向东、王增如多年致力于丁玲研究,曾出版《丁玲年谱长编》《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丁玲办〈中国〉》等著作。王增如1982年到丁玲身边工作,是丁玲生前末任秘书,亲闻亲历了丁玲晚年一系列重要事件。
内容简介:
本书分10章101节,以详实的资料记述了丁玲从出生到病逝的传奇人生。书中引用了大量书信、文件、讲话等手资料,生动记述了丁玲以“飞蛾扑火”般的执著追求理想,虽历尽坎坷大起大落,但矢志不移。 本书披露了很多前所未闻的新鲜史料,深入探索了丁玲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是作者十余年来研究丁玲的总结性著作,代表了当前国内丁玲研究的成果。

当当价:¥85.30

定价:¥128.00

为您节省:¥42.7(6.7折)

已售完

查建英  刘天昭这本《毫无必要的热情》属于不宜地铁里一目十行的小众文艺书。周末坐在公园树下,蜷在蜗居沙发里,阴雨天,旅途中,挑灯读,都很适合。若非要挑剔起来,说它仍然散发着某种资深文青气息,那也是给中国最有品味的文青们享受的。总之这书你要么不读,要么就慢下来读,如此方可进入作者的内心旋律,方不辜负那些平日一闪而过、却被作者着意逮住并慧心开掘的细节,那些微妙的瞬间。在这本书中到处挥洒散落着雅致的、灰白调子的、沉吟的结晶。那些雪花般隽永的句子,不是金句,是银句。

毫无必要的热情

作者简介:
刘天昭 1977年生于吉林,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南方都市报》主笔,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现居北京,自由作家。已出版个人随笔集《出神》。
内容简介:
《毫无必要的热情》收录了刘天昭2011年—2014年间所写的文章,有随笔有日记更有不循常规的诗作,记录了其辗转美国安阿伯、北京、长春、广州等地的生活。时空不停切换,调子却始终如一:感受的碎片、日常的诗意;散漫中带着细腻,冷静中透着热情;旁观人间,也旁观自己。而这些独语都终汇聚成一个人的巨川大河,自有其渊深,自有其澎湃。书中随笔部分曾以专栏形式发表于《人物》杂志,而诗的部分或许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诗,但却是天昭极为珍视的,因为完全真实,自然而然。

当当价:¥23.60

定价:¥29.80

为您节省:¥6.2(7.9折)

已售完

任志强  我是在手机上阅读开复的新书草稿的。满满的一锅“鸡汤”让人真是“醉”了。我们都是生活中有过各种复杂经历的人,也因此有了相似的感觉。真正考验一个人对生命和对人生道路认识的,正是如何面对“死亡”。从当你知道这一消息或说可能时,这个世界就好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病魔没有让开复屈服,开复反而在战胜病魔的一年中,看到了人生平时无法看到和体会到的哲理,也有缘重新拥抱了整个世界。总有人会对开复的康复表示祝贺,也有人会将他的病情当作一种炒作,但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一定会对人生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李开复对过去17个月的调整和

作者简介:
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厂,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创新工厂立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 在此之前,曾就职于谷歌、微软、苹果等世界*科技公司,并分别担任全球副总裁职务。曾以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88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分别于2011年、2015年被授予香港城市大学荣誉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荣誉商业管理博士。李开复博士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曾任美国“百人会”副会长。 2013年当选为《时代周刊》全球*影响力100人。     
内容简介:
李开复曾任职苹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Google, 2009年离职创办创新工场,这些不同的角色让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但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  《向死而生》是李开复对过去一年的动情回顾,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答案。  这本书写出了作者患病期间的人生感受,可谓劝世贤言。读之,能从中获益匪浅。   

当当价:¥27.30

定价:¥42.00

为您节省:¥14.7(6.5折)

电子书价:¥9.90

已售完

启之  此书收入了沈从文文革十年间写给家人的83封信。这些信有三大好处,一,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尤其是运动的情况。二,有助于了解当时民众的生活,尤其是知识人的生活。三,有助于了解沈从文的思想活动,尤其是他对自己和国事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慨叹自己平生所学于新社会没有用处,“我等已完全成为过时沉渣、浮沤,十分轻微渺小之至,小不谨慎,即成碎粉。” 另一方面,又认为他所做的研究没有人可以替代,并且时刻准备着重新投入到那未竟的古代服饰研究之中。

沈从文家书:1966~1976:离乱期的郁虑深忧(文革十年,思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湘西凤凰人,作家、文物研究家。14岁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1年至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代表作有《边城》、《从文自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有《沈从文全集》(32卷)行世。
内容简介:
  文革十年,沈从文写下的大量书信,其主要收信人是他的家人。  文革前,家人多在一起,写信的必要性不大。文革爆发前,刚成家不久才做上父亲的次子沈虎雏,调往四川工作。这是这个家庭的第一次大离别。接着,带在自己身边视如亲生的侄女沈朝慧因“*”被注销,开始流徙。  1969年秋,妻子张兆和下放外省。三个月后,沈从文自己也被疏散到干校。这是这个家庭的第二次大离别。  文革十年,长子在北京,次子在四川,沈从文张兆和夫妻二人虽同在湖北也多天各一方。政治风雨的不可知,一家人之间的彼此牵挂,都留在了书信中。更难得的是,沈从文明白,这个国家的这种管理方式是行不通的。他写信给别人容易被出卖。于是,他写信给最放心的妻儿,沈从文在艰难地表达着他的郁积于心的忧虑。  当文学创作完全停止,学术研究几近荒废,文革十年,这些书信便是这位思想大师留给我们的最为丰富的精神财富!

当当价:¥27.00

定价:¥36.00

为您节省:¥9(7.5折)

已售完

景凯旋  自从启蒙运动以来,欧洲人就高张自由解放之帜,掀起一个个历史风暴。在此意义上,以赛亚·伯林的观念史研究对自由观念做出了原创性的阐发,为现代人提供了行动的方向。然而,由于伯林的著述多为演讲,偏于描述,概念不够明晰,尤其是对研究对象复杂而矛盾的表述,人们很难一下子抓住其要点,在享受其精妙思想的同时,也会在头脑中留下很多不解之处。这本《以赛亚·伯林的遗产》的作者都是伯林的好友及专家,他们的讨论代表了当代伯林研究的最高水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伯林整体思想的理解。

以赛亚·伯林的遗产

作者简介:
马克·里拉,美国芝加歌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
内容简介: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1998年秋,在他去世一年后,纽约人文研究院组织了一场关于伯林思想遗产的研讨会。会议邀主表了为数不多的一群对伯林思 想颇有研究的学者,以向公开的批评和审视开放的方式集中讨论伯林的思想遗产。多元主义是与会学者一个核心关注点:伯林的多元主义信念是他的思想史研究与哲学论述的核心,他也将多元主义视为自由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会议上提交并编入此书的论文着眼于伯林作品的三个方面。马克·里拉等回溯了伯林关于“刺猬”和“狐狸”之区别的理论的发展和结果。伯林以“刺猬”指称那些对人类行为和历史持有整体的、统一的理论的思想家,而以“狐狸”指称那些信奉多样性的思想家,他们拒绝那种将人性服从于普遍野的冲动。罗纳德·德沃金等研究分析了面对伯林的洞见——同等合法的价值,如自由与平等,可能走向无法调和的相互冲突——自由主义如何可能继续下去。罗伯特·西尔维斯等探讨了伯林对以色列国的辩护,以及他对以色列所寄托的希望:使其成为能使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种经常对立的价值和谐共存的地方。 本书不仅包括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而且还收入了他们之间现场交流讨论的文本记录。这些探索与讨论显示了以赛亚·伯林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与政治辩论中依然持续的活力和相关性。

当当价:¥8.50

定价:¥17.00

为您节省:¥8.5(5折)

已售完

吴强  近日,美国最高法院通过有关各州同性恋禁令违宪的裁决后,绵延一个世纪之久的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争议在北美终于尘埃落定,也标志着世界同性恋运动的一个巨大胜利。弗洛朗斯·塔玛涅的这本《欧洲同性恋史》专注于20世纪的英、法、德三国的同性恋运动史,再现那些通常被忽略、被遮掩、被遗忘的历史环节,包括女同性恋的历史,以及纳粹上台后同性恋运动如何走向终结。这些遗忘的环节,或者因为当时就缺乏关注而少记录,或者因为纳粹倒台前后销毁了许多证据,战后的媒体与政府对此又讳莫如深。

欧洲同性恋史——柏林、伦敦、巴黎1919-193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欧洲同性恋问题的代表性著作。作者以柏林、伦敦、巴黎三大欧洲都市的同性恋运动中心为研究主线,探索了欧洲同性恋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走过的漫长道路。

当当价:¥57.40

定价:¥68.00

为您节省:¥10.6(8.4折)

已售完

陈徒手  王军是没有始终脱离一线采访的记者,涉及建筑、拆迁、土地权等惹出的诸多话题,保持实地采访与理论探索的双向姿态,他的敏感度和反应度都是大大高于一般记者同行和专业学者,这就使他的著作具备了当下的鲜明印记。与他见面时,时常听他聊土地财政模式、不动产税、契约化的城市化,他竭力从民国地产档案中找到佐证,加深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广度。在这本书中,就可以看到他在这方面的思考痕迹,见出他的深谋远虑和与众不同。

见识城邦·历史的峡口(插图精装版)

作者简介: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供职于《瞭望》新闻周刊,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   他先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2001年)、“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2003年),发起“北京建筑文化周”(2004年),参展法国波尔多“东西北南”艺术展(2004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2005年)、荷兰“当代中国”展(2006年);应邀在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全美规划大会、美国规划协会总部、康乃尔大学、华盛顿大学、布莱恩特大学发表学术演讲。2008年8月,应上海世博局之邀,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提交展陈学术方案;2009年4月,应邀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政策问题,为中央党校市长班授课。   他的著作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建筑图书奖、台湾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等。其中,《城记》被译为英文、日文出版。《读书》杂志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东京大学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9年召开《城记》研讨会。   2011年6月,《纽约书评》以三个版面发表《城记》英文版评论,认为:“这本书与帮助人们改变城市环境思考方式的经典之作——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相似,并成为这个国家新兴的城市保护运动的核心著作。”
内容简介:
  《历史的峡口》是新华社记者王军*推出的重磅作品,选取了作者2010年以后撰写的9篇*作品,记叙落点跨度150多年,其间,是中国近代以来被迫的转型,也是人类*规模的转型。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正在中国进行着,追求现代化的脚步使人们忽略了城市化本身的复杂性,对建筑文化和乡村文明的戕害、对城市规划的短视、对城乡利益的分配不均无不令人哀叹。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决胜的时刻到来——公私关系之再造、地权契约之重建,邦本所系,正在奋力推进之中。这一转型还没结束,正在冲击前方的峡口。前方的峡口已透过来光亮,如何冲得过去?   《历史的峡口》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定格这一场宏大叙事的若干镜像,包括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国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国之北京以及南国水乡,钩沉历史,发力当下,把这些故事放在更加辽阔的背景下书写,更能让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明资源,助中华巨轮驶过历史的峡口。

当当价:¥62.50

定价:¥79.00

为您节省:¥16.5(7.9折)

已售完

田方萌  据渣打银行驻中国的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测算,一个当代人在中国过一年,相当于在美国过四年。对这种急速变动的生活状态,大中城市居民的感受可能尤为强烈。城市化作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每天都在撕裂和整合着我们的社会。英国作家汤姆·米勒的《中国十亿城民》着眼于宏观进程,全景式地描绘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此书属于社会科学家较为欣赏的那种非虚构作品,这多半出于作者的整体视角和写实风格。

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Array
内容简介:
Array

抢购价:¥17.50

定价:¥35.00

为您节省:¥17.5(5折)

已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