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猎手-阿拉斯加北极的爱斯基摩人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本书共分五部分。部分从人类进化史谈到爱斯基摩人的由来。第二部分从考古证据谈到因纽皮特人的过去和现在。第三部分系统介绍了鲸类家族,特别是因纽皮特人赖以生存的弓头鲸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类捕鲸的历史与得失。第四部分介绍了科学对爱斯基摩人的重要影响及爱斯基摩文化。第五部分探讨了爱斯基摩人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他们的未来走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当当价:¥17.30
为您节省:¥3.2(8.4折)
张定浩 谈论20世纪那些杰出的俄罗斯作家时,往往意味着同时在谈论当下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这种同时性是在两个层面发生的:一者,他们面对着和我们类似的境遇;二者,他们所采取的和我们相异的行动。其中,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堪称一个典范。这不仅因为他拒绝在流亡地展览自己的创伤,坚持“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赋予自己受害者的地位”(可以用这句话检验那些和他有着相似命运的中国人);还因为,他一直没有失去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基本教养,即将自己抛入时间和语言的洪流中,与那些永恒者为伴。《小于一》是布罗茨基最富盛名的随笔文集,书中他所展现的,不单单是作为一个诗人的敏锐才情,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人内心乃至自身处境的辨识力和理解力。这种辨识和理解,最后一再地回到听觉上,那些有力量说话的人,首先是聆听者。这本随笔文集多年前曾有过节译,题作《文明的孩子》,算是惊鸿一现,如今由诗人黄灿然先生完整译出,是一个译者怀抱二十余年岁月的产物,其品质无愧于我们漫长的等待,又像一枚深水炸弹,终于在中文世界的水底缓缓释放。
许纪霖 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是一本巨著。自2008年之后,欧洲陷入了持续的财务危机之中,至今不能自拔。危机的背后是文明出了问题。古老的欧洲虽然实现了统一,不再有国家主义的冲突,也超越了对物质的无限贪婪、对富强的过度冲动,但在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之中,其自身却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当在世界金融和贸易等级秩序中对第三世界的优势丧失殆尽,欧洲可能将陷入一个长期的、缓慢的相对衰落之中。然而,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也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欧洲有一种置死地而后生的能力。之所以如此,乃是欧洲文明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歧性。法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莫兰指出:欧洲精神就在于它的异质性和不确定性:“如果说它是崇尚精神的欧洲,那它也是追逐物质的欧洲。如果说它是有节制的欧洲,它也是无节制的欧洲。如果说它是理性的欧洲,它也是神话的欧洲,即便在其理性思想内核里也包含神话梦想成分”。欧洲不仅有拉丁文化,也有新教文化,欧洲在被逼到悬崖之后,有可能重新焕发出活力。
何怀宏 位梦华是中国的一位地质科学家。他小时候有些多愁善感,甚至悲观厌世,梦想是躲到长白山的密林中搭个窝棚生活。从1991年起,他却去了九次北极,最长的一次住了一年多,开始主要是为了科学考察,后来却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深深的感情。这本书开始写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明的历史实在很短很短,也越来越快:公元前8000年前左右,才出现农耕文明,然后有了有文字的历史;工业文明的历史则只有几百年;近年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文明则只有几十年。以昔推往,往后的演变速度还会越来越快吗?道路将通向何方?而在这人类文明出现之前,时间却似乎是缓慢和停滞的,虽然速率也是加快的。地球上的生命用了整整30多亿年,才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了极其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然后又花了几亿年时间,才演化出了像恐龙那样巨大而复杂的爬行动物;再用了大约6000万年,才出现了人类。人类用500多万年的时间才从直立行走学会了制造最简单的石器工具,再用了几万年时间,才步入了我们上面所说的文明。今天如此飞速的科技发展让人们欣喜,但会不会也让我们感到有一丝寒意?说到这里有点像是题外话了,但对于无缘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不妨有时将时段尽量拉长,或者看看那偏远的极地民族的生活,或许可以使我们的眼光和心思稍稍脱离过分的世俗和执着。
当当价:¥17.30
为您节省:¥3.2(8.4折)
查建英 梁漱溟先生的早期著作《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甫一面世即引起轰动,时在1921年,梁先生仅28岁。而他在兵慌马乱的四十年代,历七年之久精心撰写的《中国文化要义》,无疑是其盛年期代表作。此书由成都路明书店首次出版时为竖排版,却“文字多有错落”、流传不广、未受关注。时在1949年11月。原因很明显,在一个要“将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的急风暴雨年代,谁会有心思去注意这样一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书呢?但是,经典之为经典,正因它经得住时间的洗礼——六十五年过去了,大浪淘沙,它却历久弥新。中国文明和文化传统的源头、构成、特质,它与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相比较之优劣异同,它在遭遇西方现代文明时所面临的窘境、困境和它未来的可能命运,面对一系列如此宏大而复杂的主题,梁先生的观点(其中包括对于清末民初诸多重要学者相关研究的征引评议)可谓高瞻远瞩、简明扼要、举重若轻。不少解析堪称字字珠玑。精准的问题意识、敏锐的直觉、深刻的洞见、清晰的表达,在今天“中国文明复兴”重新成为更多人的思索命题时,阅读此书,感受梁先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之理解、客观之把握、深刻之反省,仍将于我们大有裨益。书中那句“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至今读之令人沉痛。梁先生慨叹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却“病在高明,非失之愚笨”。如今,中国众多书生又纷纷开出各种济世良方。当是时,重温一位长期被看作“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儒家前辈的深思熟虑之作,或可提醒我们,切勿于虚骄浮躁之中,再次陷入因太高明反倒太不高明的悖论。
当当价:¥29.40
为您节省:¥6.6(8.2折)
马立诚 刘军宁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曾说,在中国,对保守主义的研究是一片空白,出自中国人笔下的相关研究著作一本也没有,因此,他写此书常感到“形单影只”。此书出版6年来,有关保守主义的讨论逐渐活络,一些译著和论文也陆续出版。那么,作为当代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呢?刘军宁说,与保守派主张原封不动保守旧的文化传统不同,保守主义只保守自由的传统;保守派拒绝变革,而保守主义主张渐进变革;保守派要保守的是不尊重自由的旧制度,保守主义保守的是充分尊重自由的新制度;保守派强调的是无条件的集权与政治权威,而保守主义强调的是能够增进自由的有限政府。保守主义强调的私人财产权、自由权、法治、宪政等,都是中国保守派深恶痛觉的。一句话,起源于英国的保守主义,是保守自由的主义。拥护自由还是反对自由,是保守主义和中国保守派的分野。站在保守主义对面的是激进主义。中国长期以来是激进主义试验田。激进主义主张砸烂旧制度,主张全盘否定传统实现进步,主张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暴烈的行动。激进主义给中国、给我们每个人都造成了深深的戕害,比如文化大革命。激进主义横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法国革命、俄国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你想了解这些问题吗?请读刘军宁的《保守主义》。
当当价:¥33.10
为您节省:¥8.9(7.9折)
许纪霖 台湾,已经成为大陆“内在的他者”。台湾在许多大陆游客中,收获了很高的赞誉,甚至过高的赞誉,一部分原因乃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然而,这位在台北读了四年本科的陆生眼中的台湾,却比父辈们想象中的台湾,要复杂多了!有赞有弹,犹如她回过身来,再看大陆一样。90后的视野,超越大陆/台湾的二元化抗衡,较少意识形态污染,更多个人的直观体验。难怪本书获得了《亚洲周刊》2012年中文十大好书。最近这位蔡同学高调竞选淡江大学学生会主席,在台湾很成为新闻人物呢!我为有这样的陆生在台湾而自豪。
赵汀阳 麦克法兰教授是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当年以《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而闻名。《现代世界的诞生》是他最新作品,据他自己说是关于个人主义起源这项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此言不虚。这本书沿袭了《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的创造性研究,论证了现代性的根本在于个人性,而个人性并非所有文化的必然之路,而是英国的独家发明。本书对英国文化方方面面的细节研究十分有趣,使人得以对英国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一本真正像样的史学著作,决非那种以某种价值观为准的一面之词,只讲事实,不讲批判。除了考古类的研究,像这样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并不多见。
当当价:¥42.20
为您节省:¥6.8(8.6折)
电子书价:¥30.00
何怀宏 霍布斯鲍姆的书一直都是值得读的,比如他的年代四部曲,他写盗匪等边缘人的著作和他自己晚年的回忆录等许多书都很耐读。最近中信推出的他的遗著《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亦如是。他基本的看法是20世纪的文化、艺术是走向衰落的,这点和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五百年》有相似之处。但是,这一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它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甚至它是否就是人类文化由基本上行走向基本下行的转折点?未来人类文化的前景将会怎样?这许多问题估计还会有诸多的争议。但我们大概首先得正视这一现象。
当当价:¥29.80
为您节省:¥10(7.5折)
电子书价:¥19.10
陆建德 世界体系理论是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上世纪创立的,相关著作已经翻译了不少。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一书论述的是16世纪以降的全球化进程,我们的读书界已有不少书评。去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的《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蒙古史专家杉山正明对沃勒斯坦的回应。杉山正明是为驳斥《现代世界体系》中潜在的西方中心主义而创作是书的,这不能不让我感叹。一方面中国的历史学家恐怕还缺少这种宏观把握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大有日本人的亚洲意识。美国史学家伊恩·莫里斯的《西方将主宰多久》(钱峰译,中信出版社,2014)也可以归入世界体系理论的范畴,其中不少章节可与《忽必烈的挑战》比观。莫里斯非常突出中国与西方的比较,仅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图书市场站稳脚跟。书名的翻译一不小心体现了某种焦虑(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被翻成《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 西方为什么能崛起》)。莫里斯没有提供结论,但是给东方读者很多看起来有点鼓舞人心的暗示。他应该知道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不那么重要(日本长期处于世界GDP第二而且科技创新能力优于中国),而且也大大低估了中印等国所面临的困难的严重性。中国读者变得昏头昏脑,才是最可怕的。
抢购价:¥51.80
为您节省:¥17.2(7.5折)
启之 苏联为什么会垮台,西方专家有两种解释,一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二是苏共不得人心。而中国专家除了强调苏共高层对革命的叛变之外,更看重外力的作用:美国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西方文化的渗秀,造成和平演变等等。此书的作者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这一改革培养了亲资本主义同盟,这一同盟由知识分子、经济学家、私企经理和党国精英构成。党国精英是决定性的力量。这些人由党政机构中的干部组成,其特点是重实际利益而轻意识形态。共青团是其中后备军,“我是共产党员,但不是共产主义者”是他们的共同心声。这些党国精英在改革中谋取私利,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他们知道,只有用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才能保障自己已获得的利益。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加入了为苏共掘墓的队伍。以前西方专家对此书的观点不屑一顾,九十年代后期,此书的观点渐为西方主流所接受。
当当价:¥30.60
为您节省:¥7.4(8.1折)